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hhbffq

刘渡舟教授伤寒论讲稿[zt]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01: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
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C169
旋覆代赭石汤方
心下痞硬噫不除 一赭二参三草复
十二枚枣五两姜 半夏半升日三服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切 代赭石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
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一条是讲由于肝气不和、脾胃虚弱、痰气上逆引起
的心下痞硬。
发汗,或者吐后,或者下后,伤了脾胃之气,脾胃之
气受伤,就要生痰饮。这时候肝气来乘犯胃,所以肝之气
加痰饮就使胃气不和,出现心下痞硬和噫气不除。.噫气.

就是往上头嗳气。
什么叫.不除.?有三个意思:一个因为有心下痞、
有噫气,医生一看很像生姜泻心汤证,就给他吃生姜泻心
汤,吃了生姜泻心汤.不除.,这个病未减,除者就是减了,
所以.不除.第一个意思就是已经吃过生姜泻心汤了。第
二层意思,一般情况,暖气打嗝对于心下的痞硬有缓解作
用。虽然这个噫气尽管很频繁,但是心下痞硬得不到解除,
这是第二层意思。第三层意思,.噫气不除.就是说这个人
的嗳气是持续而不断,持续而不减,言其噫气之重的一种
语词。以上这三个意思都要考虑进去,对于.噫气不除.
的认识、体会、理解才能够深刻。
由于胃虚,痰饮之邪和肝气合而上犯于胃,使脾胃之
气不和,就出现心下痞硬,胃气加上肝气、痰气的上逆,
所以就.噫气而不除.。这怎么办?这里有个肝的问题,内
科说叫脾虚肝乘、土虚木乘,不是光一个痰气的问题,生
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没有治肝的,这个问题解决不了。
同时这个噫气症状还是很厉害的,比生姜泻心沥的噫气要
重,比甘草泻心汤的干呕也要重,它不是干呕,是噫气,
所以用.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这个方子一方面调和脾胃,一方面消散痰饮,一方面
镇肝降逆,镇肝理气降逆,心下痞、噫气就得到解决了。
这个方子是由旋覆花、人参、生姜、半夏、代赭石、大枣、
炙甘草这些药物组成的,以旋覆花为主,所以就叫旋覆代

赭石汤。旋覆花有两个作用,一个它能够散凝结之气,治
心下之痞,它为什么能够散结气而治心下之痞?因为这个
药既能够疏肝,又能够利肺。《神农本草经》说旋覆花还带
点儿咸味。按照中药的植物来说,花一般是在上头的、上
行,但是旋覆花虽然是花,它有点儿咸味,所以它能够利
气,又能够下气,既能够利肝气,也能够利肺气。肝肺之
气一利,痞结之气能够散,噫气、嗳气也就治好。《金匮要
略》里也有旋覆花汤治肝着,就肝痹。代赭石是一个矿物
药,有镇坠的作用,可以镇肝降逆,还有—点儿活血的作
用。光用旋覆花疏肝利气还不行,因为肝气非常的横逆,
所以加上一点儿金石之品,加上这个代赭石以镇肝气。镇
者,镇服也,使肝气有所畏惧,使它镇服,就不逆了。
这两个药合在一起,一利一镇,一个是疏利的,一个
是潜镇的,这样肝气就不上逆了,所以这两味药是主药。
为什么用半夏、生姜?因为胃气不和、有痰饮,半夏、生
姜健胃,辛开散结,消化痰水,能治疗心下的痞硬。人参、
甘草、大枣是补益中气,这个病是由于伤寒吐下后,脾胃
之气虚了,所以要加上甜药,补中气的。治痰气的是半夏、
生姜,治肝气的是旋覆花、代赭石,补脾胃的是人参、甘
草、大枣。
用这个方的时候要注意一个.去滓再煎.的问题。.
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
三服.,这个.去滓再煎.,因为它也是有点儿和解的意思,

所以要一天吃三次。这样的服法才能使肝气不逆、胃气下
降。这个方子药物的剂量组成提出了一个重点来,一个是
代赭石,代赭石用的剂量很小,是用一两,一两就是现代
的一钱了。生姜是五两,五两就是五钱,这个要把它记住,
就是旋覆代赭石汤的生姜要多用,代赭石要少用。这个比
例记不清楚,就要影响疗效。.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要用五两生姜,一两代赭石,不要用一两代赭石,三片生
姜。什么道理?因为它是心下痞,矛盾的焦点在心下,心
下痞还是脾胃之气不和,所以在方里重用生姜,健胃消痞,
去痰饮,旋覆花疏肝利肺散结,少用一点儿代赭石镇肝下
气就可以了。
代赭石本身是一个重坠之药,如果代赭石用的剂量过
大,它就直走下焦。代赭石还有点儿轻微腹泻的作用,要
是大便干燥,吃点儿代赭石就能够解大便,所以妊娠妇女
不能用代赭石。妇女妊娠恶阻,往往要往外吐,代赭石可
就要注意了,它是个妊娠禁忌药。代赭石的剂量用的过大,
.病在中焦,而治在下焦.,把药味一下子都领到下焦去了,
所以就没有效了。这个方子生姜是微辣的药,用得多,使
它在胃里发挥作用,稍微用点儿代赭石镇肝降逆就可以了,
剂量不要用得太大。
旋覆代赭石汤不光是治这个病,现在临床报道噎膈、
反胃,甚至是食道长瘤子了,食物下不去了,有的时候也
用旋覆代赭石汤。那样的病就另当别论了,代赭石可以重

用,用一两都可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像这一条,病
.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代赭石不要重用,不要一开方
子就写上一两代赭石。现在我们在临床治杂病,治肝胃气
逆,就是心下不痞硬的,光有噫气,而不见得都有心下痞
硬,这个方子也管用。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
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C170
这一条论述误下太阳之后,邪热内陷于肺的证治。发
汗以后,邪热不懈,影响了肺,或者下后,表邪影响了肺,
而致肺热作喘。这条与第C64条所论内容相同,不同之处
仅在于一是汗后,一是下后而已。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
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
之。C171
桂枝人参汤方
人参汤即理中汤 加桂再煎痞利尝
方中桂草皆四两 同行三两术参姜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
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这一条讲述太阴虚寒兼太阳表邪不解的证治。
我们上边讲过痞利,痞利就得用泻心汤,如果表不解,

.当先解表.,表解了,然后才可以用泻心汤。这是指什么
痞?是指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是热痞,所
以如果表不解的时候,先要解表,后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攻
其痞。这一条它虽然是表不解,它这个痞不是热痞,它是
寒痞,同时它又是 .利下不止.,就是腹泻很严重,不止
者言其甚也。这样的表里不解,就不要先解表后治里,和
大黄黄连泻心汤意思不同,所以就采取表里两解之法,用
桂枝人参汤。这是总的精神。
这一条的.协热而利.,和.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
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
芩黄连汤主之.,两条都是协热利,但有不同。葛根芩连汤
的协热利是表里皆热,所它.脉促..脉促者表未解也.
这一条的协热利是表里皆寒,以心下痞硬为主,和葛根芩
连汤证比较,一个是表里皆热,一个是表里皆寒。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这是治疗的错误。
.而数下之.,不是下了一次,下了一次已经错误了,频数
地用泻下,那就是更错误了。由于这样误治,.遂协热而利,
利下不止..协热.,协表热而下利,就是太阳表证还有发
热,同时又出现下利不止。下利不止,中阳虚而有寒,所
以就.心下痞硬.。这时候还有外证存在,外边还有一些发
热、恶寒,还有表证,里边心下痞硬,而下利还不止,所
.表里不解者.,表里,太阳之表和里边的下利不止、心
下痞硬都不解除的。这怎么办?.桂枝人参汤主之.。用桂

枝解在外之风寒,用人参汤,人参汤就是理中汤,以补脾
虚,以温散中焦寒邪的凝结,以治心下的痞硬、下利。桂
枝人参汤就是由桂枝、甘草、人参、白术、干姜五味药组
成,白术和干姜是去寒湿,人参、甘草是补中益气,人参、
甘草是甜药,补中益气,治脾气之虚,白术、干姜去寒湿
之凝,是温中的,桂枝是解肌表风寒之邪的,所以这个方
子是表里兼顾之法。
注意煎服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
.先煮四味.就是煮人参汤,先煮人参、白术、甘草、干
姜这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然后桂枝后下,再煮,
五升里就取三升。.温服一升.,白天吃两次,晚上吃一次,
这三付都吃完了。这里就很有意思了,《伤寒论》讲理法方
药,桂枝人参汤为什么先煎人参汤,后煎桂枝?因为后纳
桂枝,使桂枝在这些药中有一个越出于表以解表邪的作用。
因为桂枝后下,理中汤先煮,煮的时间很长,然后才把桂
枝下进去,桂枝进去以后煮的时间较短,所以桂枝就不会
受到人参、甘草的滋腻的影响,它能够解表,去在表的风
寒。不这样煮,在一块煮,就把桂枝的芳香走表的轻发作
用变成温中的作用,那就起不到表里两治的效果。现在我
们也是这样的,你比如开个方子,药里有薄荷,薄荷都后
下,为什么?薄荷轻清,所以要后下,时间一长了把它的
挥发作用破坏了,效果就不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01: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

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C172
这一条是讲热痞兼表证不解的标本缓急治法。
上一条是说,如果有痞,还有表不解,以桂枝人参汤
温中补脾,解表去寒。本条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例,和人
参汤的心下痞不一样,这条是热痞。.伤寒大下后,复又发
.,治疗颠倒了,应当先发汗,他先泻下,导致心下的痞
硬。这个心下痞是由于大下之后形成的,表解没解啊?.
寒者,表未解也..恶寒.前边应该加.发热.两个字,
.发热恶寒者,表未解也.。为什么要加上.发热.?心下
痞有阳虚的附子泻心汤的心下痞。附子泻心汤证是.恶寒
汗出者.,也有恶寒,但是没有发热。为了使症状更清晰,
所以后世医家认为.恶寒.前面有.发热.。又有发热,又
有恶寒,这才是.表未解也.。既有太阳之表,发热恶寒,
复有心下的热痞,心烦,心下痞,大便不爽,小便发黄,
这也是.表里未解者.
表里不解,则.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这样就不要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来治疗他的心下的痞热,应
当先给他解表,发汗治表邪。为什么?要一攻痞,表邪会
乘虚而入,所以要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表解了之后
才可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来攻解其痞。.解表宜桂枝汤,攻
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这是有层次的。为什么大黄黄连泻
心汤证要先解表后治痞,而桂枝人参汤证有表就可以表里

两解?因为后者是个虚证,人参汤和桂枝同用是可以扶正
祛邪的。黄连泻心汤证虽然也是一个气分之痞,比较来说
是个火痞、热痞,正气不算虚,可以先发汗解表。发汗解
表对于正气没有什么不好,然后攻痞,这样的治疗为得当、
合法。
条与条之间它都有一个内在的联系。旋覆代赭石汤和
桂枝人参汤,桂枝人参汤和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有层次的。
旋覆代赭石汤是讲胃气不和,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桂枝
人参汤是讲脾虚,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桂枝人参汤证的
表里不解和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表里不解,一个是着重于
正气,一个是着重于邪气。桂枝人参汤证由于利下不止,
脾气虚寒,这样的表里不解桂枝、人参可以并用,以扶正
为主。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表不解,以祛邪为主,所以先
发汗,后攻痞。意图不一样,证候的要求也不一样。正虚
了就要先扶正,正不虚就先祛邪,要体会这样的一个精神。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
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C173
这一条是讲少阳兼有阳明里实的证治。本条大柴胡汤
证主要的症状有三个:第一个是发热,这个发热还汗出不
解;第二个症状是心下痞硬;第三个症状是吐利,呕吐而
又下利。大柴胡汤证我们讲过了。.呕不止,心下急,郁郁
微烦.属于大柴胡汤证,当时我们强调了一个问题,这个
人应该有大便秘结,不通,是少阳和阳明的并病,少阳的

阳热之邪影响到了胃,阳明胃肠燥热就出现那样的一些证
候。这一条是从伤寒来的,有发热恶寒这些症状。在治疗
过程中发过汗,汗后病未解,底下就说.心下痞硬,呕吐
而下利者.,不提恶寒了,只提有发热、心下痞硬、呕吐下
利,看起来这个病和以上介绍的泻心汤证有一些相似,但
是又不同。
不同在什么地方?一个是发热,一个是心下痞硬。大
柴胡汤证讲心下急,这一条说心下痞硬,心下痞硬和心下
急联系起来,可见这个心下痞硬就不是一般的,不是一般
的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那样的程
度,这个心下痞硬非常严重,不严重怎么能用大柴胡?第
二个是呕吐,把呕吐放在前面,说明呕吐重,.呕吐而下利.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所以这条的呕吐也要重,
也不是一般的。以上那些泻心汤证只说呕,不加..字,
这个是呕吐。心下痞硬很急,呕吐也很重,又下利,事实
上还有一些发热,这就不是脾胃气虚、升降不利的寒热痞
证。
这是什么症状?这是肝胆气火迫挤肠胃,逼迫肠胃,
导致胃气上而逆,就呕吐。因为它是有热,不是有寒,所
.而又下利.,变成热利,显而易见,这种下利就不是一
般的腹泻了,而是现在的一些所谓的痢疾,大便虽然是下
泄,而又有一些不痛快,下重难通,是痢疾之利了,而不
是腹泻的那个利。这样的症状不是脾胃气虚的里气不和,

而是肝胆气火交遇的逼迫肠胃的一个实证,所以才用大柴
胡汤。
古人认为大柴胡汤有两解的作用,既解少阳,又解阳
明,所以叫两解之法,既能够退热,也能够治疗心下痞硬
和呕吐下利的气火凝滞。这个心下痞硬是个实证,不是虚
证。是不是也可以出现疼痛?是不是也可以用手按一按这
个心下痞硬,按之而痛?这都是可以的。读古人的书得要
举一反三,联袂发明,.观其前而知其后.,这样才能突出
重点,才能够突出辨证的意义,否则的话这就不好理解了。
有一些注家说应该改个字,这个..字政成..
字,.呕吐而不利者,大柴胡汤主之.,这是错误的。他说
了理,.既然是下利了,焉有用大柴胡汤治里乎?.其实正
是下利,才用大柴胡汤。胡希恕胡老治疗痢疾就用大柴胡
汤,例子很多。因为痢疾病和肝胆的疏泄不利有关系,有
肝胆的疏泄不利的里急后重,大柴胡汤有大黄、芍药、枳
实、黄芩,既能够疏肝利胆,也能够清肠胃之热,所以它
能够治下利。因此不要改,一改反倒错了。
我在一个医院带俩同学实习,一个病人下利,里急后
重,脉跳得也快,滑数,我就告诉进修的同志,说你给开
个白头翁汤,因为它是热利。吃了白头翁汤以后,这个人
又来了,说是吃药见好,怎么见好?拉的似乎有点儿轻了,
一摸他的脉,脉还是滑数,我看他舌苔,舌苔黄了,跟着
我的这位同志就说.刘老师,是不是再给他开白头翁汤?.

我说得加大黄,他就问我什么道理?我说你看一看,吃白
头翁汤为什么舌苔还发黄?就是说肠子里有滞热,光用清
法不行的,白头翁汤有黄连、黄柏、白头翁、秦皮,非泄
不可的,一泄这热就有出路,才能好,所以开了小承气,
加上一点儿其他的药,吃了一拉就好了。.下之黄自去.
一泻下以后舌苔的黄就掉了。我们在临床治疗下利用.
因通用.,下利而用大黄、枳实并不新鲜。张洁古、李东垣
都有芍药汤。.芍药滞下便脓血,腹痛芩连芍药归.,芍药
汤有一个加减法,就是.大便频数,而下重难通者,加大
.,它也得加大黄。因为湿热凝结成利,不加点儿大黄,
肠子里的凝结是去不掉的,所以大柴胡汤治呕吐而下利,
属于实热性的,这个不足为怪的。
这一条和桂枝人参汤证互相作个比较。一个是以扶正
为主,是虚寒为主,外边有发热恶寒,里边下利不止,表
里不解者,用桂枝人参汤。这个它有发热未恶寒,.心下痞
硬,呕吐而下利者.,这也是以祛邪为主,不能补,一补就
坏了。所以它的脉搏是有力的,脉弦滑而有力,舌苔要发
黄,舌质要红,这些意在言外,一定是这样。.呕吐而下利.
呕吐比较重,而且还有下利。那心下痞硬还有发热不解,
肝胆的火气逼迫肠胃,胃肠不和,上边呕吐,下边痢疾,
要用大柴胡汤。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01: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
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

当吐之,宜瓜蒂散。C174
瓜蒂散方
胸中有寒痞硬塞 气冲咽喉致息碍
瓜蒂红豆一合豉 寸脉微浮涌吐排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
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
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
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这一条讲胸中痰食的证治。用吐法。
这一条的精神是什么?就是胸中寒。.此为胸有寒也.
这是张仲景的自注之词。胸里有寒,关于这个寒,古人有
两个解释,一个是广义的,一个是狭义的。广义的..
就当..讲,.此为胸有寒也.就是.此为胸有邪也.
古人....通用。《孟子》上有一句话,.而寒者
致瘀...就是当..字讲。第二个是狭义的,这
..就当..字讲。痰,吐痰的...此为胸有
寒也.就是.胸有痰.。《伤寒论》说..就得了,为什
么说个..字?有一些医学家考证,战国时期,就是《内
经》、秦汉这时候还没有这个..字。《金匮要略》上头
所说的.溢饮..痰饮.实际上原来那字是个.淡饮.。真
正的痰饮,那个时候没有。到了魏晋,从陶弘景的《名医
别录》才有这个..字。因为咱不是做考证工作的,不

过是看注家的书的时候有这方面的意见,所以和大家讲一
讲,.胸有寒.就是.胸有痰.。这个痰是个实性的物质,
也是一个病理的产物,反过来它又是一个致病的因子,所
以这东西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会生病。
.胸为阳位似天空.,胸是上气海,是阳气汇聚之处,
胸里有痰邪,就要阻碍胸阳,胸阳就受到阻碍了,它就开
发不利,所以它就有点儿表证。因为营卫都是从胸中开发
于体表,现在胸里有痰了,胸阳不利,卫阳之气不利,所
以这个人也有一些像桂枝证。桂枝证是什么?发热,汗出,
恶风。.病如桂杖证...字是..字,那么意在言外,
它不是桂枝证,发热汗出像有点儿表邪。但是.头不疼,
项不强.,头也不疼,项也不强,桂枝证.太阳之为病,脉
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应该有太阳经脉之证,它这没有,
说明它又不是桂枝证,只不过相似而已,这是胸阳不利而
导致表气的不和。
大结胸汤证.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
宜大陷胸丸.,水热结胸证有的时候头项也强,也像是有点
儿柔痉,有汗出。胸为高位,阳位受邪之后,就有类伤寒
证。胸里阳气有病了,有的时候出现类似伤寒证,像有表
证。.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这
是论它的脉证。怎么知道胸上有寒?.寸脉微浮.,根据古
人的记载,.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则死.
.上部有脉.就是寸脉,.上部.就是寸脉,.下部无脉.

就是指关尺说的,如果见了这样的脉,.其人当吐.,应当
给用吐法,如果不吐,能把人憋死。根据文献记载看,寸
脉微浮是关脉、尺脉都比较沉伏不起。为什么?因为气机
闭塞、气道不利了,所以它脉也就不起了。
为什么寸脉微微有点儿浮?一是邪在胸而有上越之机,
正气要使邪气.在上者,因而吐之.,有上越之机。.胸中
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胸里痞硬,这人胸里痞塞。
硬闷,有气往上冲、往上顶,顶住嗓子眼,而使呼气不得
利。.而不得息者.,顶这边喘气都不得利了,这是什么?
痰气上逆,痰气上逆要吐,他又吐不出来。虽然有痰气上
越之机,但是又吐不出来,所以.气上冲咽喉,而不得息.
这个病是很厉害的。.此为胸有寒也.,胸里有寒痰,因为
它已经有往上的机转,.气上冲咽喉.,那么寸脉也微浮,
应当因势利导,.病在上者,因而越之;病在表者,汗而发
.,所以.宜瓜蒂散.,给他吃瓜蒂散。瓜蒂散一吐,把
痰邪给吐出去,胸阳之气得升,这个病就好了。
瓜蒂散这个方子,一个是瓜蒂,.熬黄.,就是炒黄;
另一个是赤小豆,.赤小豆一分,瓜蒂一分.,等量。这个
煎服法注意了,.上二味,各别捣筛.,瓜蒂和赤小豆分开
捣,捣完用细罗筛一筛,.为散已.,为成面者,然后.
治之.,把瓜蒂和赤小豆合在一起,把它搅拌匀了,.取一
钱匕.,现在就是三分,不要多用,而用三分,.以香豉一
.,豉,有臭豉、香豉,用一合豆豉,.用热汤七合,煮

作稀糜.,稀者就是烂,烂烂乎乎的,像稀粥,然后去渣滓,
用水和药面,.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三
分要不吐,可以加到四分,.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
不可与瓜蒂散.,这个吐药还很厉害,使胃里翻肠倒肚的,
把东西全吐出来。所以要是身体软弱、亡血,气血虚衰的
人、年老的人、有什么脑病、心脏病的瓜蒂散就不大好用
了。
现在就讲一讲瓜蒂散的作用。古人就认为这是酸苦涌
泄之法。瓜蒂又叫苦丁香,这个药特苦,就是咱们夏天吃
的甜瓜的底、尾巴,赤小豆微微带点儿酸味,一苦一酸,
就是酸苦就作吐,酸苦涌泄为阴。瓜蒂这个药是个吐剂,
能吐胸中的实邪,没有实邪可不行。为什么要用香豉?豆
豉是个清宣的药,有点儿宣阳、清宣的作用,所以它清轻
能载药上浮,而能够帮助瓜蒂涌吐胸中痰湿,它是个辅助
之药。一般吃药后吐什么东西?有的时候吐菜汁,就像是
咱们青菜拧出的汁,有的是绿色,有的还有黄色,也有吐
出稠黏的痰涎,扯不断的黏涎,一吐出来就舒服了。吐得
是满头大汗,浑身出汗,吐有解表的作用,就体现在这个
地方了。因为吐的时候是很难受的,恶心难受,脸也红了,
血管也都鼓出来了,脑门出汗,浑身也出汗,所以吐的时
候都有见汗,见汗就要怕风,所以要避风。这是一个了。
第二个,在吐以前最好用宽一点儿的布带子把肚子勒紧一
点儿,这样吐得快。把肚子勒上,腹肌一使劲,就往上吐

了。第三个,吐的时候往往有头晕,所以告诉患者吐以前
闭目以待之,把眼睛闭上,闭上等待,不要睁眼睛,会头
晕。
吐也得恰如其分。.吐不止者.,吐得不止,已经都把
绿沫子、黄沫子、痰涎吐出来了,还吐。怎么办?这时候
用大葱白熬汤,把它喝下去,就止住了。吃了瓜蒂散以后,
心里直闹腾,吐不出来,那怎么办?那就看情况了。一个
就是说是.少少加之.,第一次吐不出来,少少加之,也可
以探探嗓子,助吐法,也可以给他吃一块砂糖,吃了就吐,
一见甜东西就吐。吐得要快,所以说.得快利则止.,吐得
很痛快,.哇哇.吐出来就好了,和下利.得快利乃止.
理是一样的。问题是什么?把这些胸上、胸中的寒、痰、
邪倾囊而出,都吐出来了,不能遗留。
汗、吐、下是祛邪的三法。.病在表,汗而发之;病在
上,因而吐之;病在里,下而竭之.这都是古人的祛邪三
法。金元时代有一个叫张子和的,写了一本书《儒门事亲》,
尽讲汗、吐、下之法,那也是一个名医了。现在是汗法、
下法比较常用,吐法不大敢用了。有当一辈子大夫的吐法
一次都没用过,所以这个法有点儿名存实亡。
吐法也不局限瓜蒂散这一个方子,白矾也能吐,吐的
药还是有几种,但是瓜蒂散是比较常用的,所以我们要提
倡用这个吐法。同时我们也要记住,正气虚,身体不好的,
有肺病、结核、心脏病,用这个药可就要注意了。那时候

中医学院有一位老师,他的老婆就是得病了,我也不知道。
他那天就来找我,说.刘老师,这个瓜蒂散怎么个用法?.
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问,我就给他简要说了说。好,他回
去就给老婆用了。他老婆有点儿像神经官能症,她就吐了。
经过多长时间,这个老师对我说.老师,这个瓜蒂散太厉
害了。.我说.你怎么知道厉害?.他说.我给家里吃了,
还真吐了,半个多月没缓过来。.后来吃了些补药。
胸中痞硬是胸有痰邪,胸阳闭塞,气机不利,营卫不
和,所以这个病有点儿像桂枝汤证,症状特点是.胸中痞
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并且是六部脉皆沉,只有寸脉
微浮的,这是邪气要从上越而出,所以因势利导,用瓜蒂
散以引吐之。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01: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
阴筋者,此名藏结。死。C175
这一条讲三阴脏结的死证。
胸和胁,胸中痞和胁下痞是互相联系的。胁下痞不是
新病,是一个老病,因此加上.素有痞...就是平素,
就是未病以前就有这样的病。什么病?是胁下觉得痞闷,
痞塞不利。它的范围多大?.下连脐傍.,从胁下连接到肚
脐一旁。这个描述是既往史。.痛引少腹,入阴筋者.,现
在发作了,因为感寒而发,所以他就,胁下、脐旁疼痛。
..是掣引、牵引,疼痛掣引到小腹,疼得很重。到什
么程度?.入阴筋者.。就男性而论,把外生殖器都抽进去

了,入者进也。
这是个什么病,为什么疼得如此严重?怎么还往里抽?
.为脏结.,张仲景就告诉了这个病的名字叫做脏结证。这
个脏结与前边同结胸对比的那个脏结就不同了,这个叫三
阴脏结。.胁下素有痞.,是足厥阴肝经就有寒。.连带脐傍.
脐腹属于太阴,肝之寒邪而乘于太阴之脾,这个肝的寒邪、
脾的寒邪影响到少阴的肾,小肚子和肾有关系。阴筋既关
系厥阴,也关系少阴,所以.寒主收引.,寒邪的收引,它
的势力强大,把外生殖器都抽进去了。显而易见,阴寒独
行其事,脾、肝、肾三脏无阳以化,无阳以温,不温不化,
没有阳和之气了,所以这个病是一个死证。这种脏结不是
一脏的问题,而是肝脾肾三脏的问题。这个脏结的寒邪的
势力已经到了阳气竭绝,阳气不能够温,阳气不能够化,
不温不化就是一派阴寒用事,所以寒邪收引才达到如此之
甚,达到了入阴筋的这样的一个程度。
168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
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
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C176
这条是讲阳明热证兼有气阴两伤的证治。
病从伤寒而来,中间经过.若吐.,吐则津液亡于上,
.若下.,下则津液亡于下。吐、下伤亡阳明的、胃家的津
液。这个病未好,时间是.七八日不解.,延续到七八天这
个病还没有好。

.热结在里.,这个..字不要当.凝结.讲,当作
.集结.讲。由于吐下,胃中的津液受损,在表的邪热就
乘着这样的一个机会集结在里。..是对于表而言,邪离
开了太阳之表,而入阳明之里了。病变的部位不属于太阳
而属于阳明了。阳明的热,.热结在里.,集结在里。这个
热如果未炼结成实,还未达到燥屎凝结的程度,仍然是阳
明胃气的燥热,所以它就要表里俱热。头一句话叫.热结
在里.,第二句语叫.表里俱热.,这样体会就好理解了。
热邪在里,但是气达于外,就是邪热弥漫周身,充斥表里。
显而易见,这个热不是炼结在肠胃,不是承气汤证的
燥结之结,而是太阳的表邪集结在阳明的一个问题,所以
这个就是阳明病的热证,而不是阳明病的实证,这个要分
清了。.时时恶风.,意在言外,当有汗出而多、腠理不固
的这样的一个证候,因为表里俱热,热邪腾达,腠理开泄,
津液外越,所以就有汗出。
因为阳明病多汗,腠理不能固密。它是一个开泄的,
所以时时而恶风。恶风和恶寒是个互词,下边这一条就讲
.背部微恶寒.。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它的热甚,热甚伤
津,津液就外渗,就有汗出。热也能伤气,所以气也伤了,
津液也伤了,就出现气阴两伤的症状。
津液受伤,而热邪还不去,所以.大渴,舌上干燥而
.,出现一些燥热伤津液的症状。热要伤气,所以就有.
时恶风.这样的症状。.时时恶风.有两个机理,一个是热

伤气,一个是腠理不能够固密,两个因素都有。恶风是伤
了气,渴是伤了津液,两个对比之下是哪个重哪个轻?伤
津液伤得厉害。我们说白虎汤证有.四大症状.,其中有个
.大渴..大渴.的话从哪里来?就是《伤寒论》这一条
有个.大渴..大渴.就不是.小渴.。怎么如道他大渴?
.欲饮水数升者.,患者不喝水则已,一喝水就得喝那么
好几升,这个渴就是.大渴.了。
渴,就有一个干燥的症状,他有一个津液干涸的症状,
所以他才饮水自救,他才要喝水。.舌上干燥而烦.,这个
.舌上干燥.,舌头上干燥,这句话说得科学性相当的强。
人口里干燥,以哪儿为突出?主要在舌上干燥了,这才真
叫干燥。怎么知道舌头干燥?这里有自觉症状,有他觉症
状。自觉症状就是说是患者感觉舌头上干,他觉症状是当
医生的要看舌苔,一看舌苔,舌面上头没有津液,是干的。
这样行不行啊?不行。医生得把手洗干净,用手指头摸一
摸,一摸,干的。看是视觉,用手指头摸一摸,这叫触诊。
这样干才说得上干燥。
..有两个意思,烦者甚也,就是舌上的干燥和渴
不是一般的,而很严重,所以骨头节疼痛叫.颁疼.,疼得
很厉害,所以这个..不当作.心烦.来体会,当作病
情很重。有的注家就不解释为心烦,.舌上干燥而烦.,干
燥得很严董,很厉害。但是白虎汤证确有心烦,下边我们
就讲了.口燥渴,心烦.。因为.四大症状.大烦、大热、

大渴、脉洪大,所以白虎汤证它有心烦,难道说那样的燥
渴,他就不心烦吗?就把心烦排除出去了?那也不可能的。
所以这一个..既有燥渴严重的意义,也有心烦的意义。
因为内有热,胃有热,所以他心就发烦。由此看来,这个
病是阳明热邪弥漫周身,周身大热。
伤了津液,伤了气,气阴两伤,津液的干燥到了严重
的地步,怎么治疗?.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用白虎汤清热
生津,加人参,既能助气,又能够生津。单纯的白虎汤就
不行了,因为有.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得加人参,
人参既能够补气,又能够滋生津液,这是张仲景用药的—
个规律。比如小柴胡汤有口渴的,去半夏,加栝蒌根,另
外人参的剂量得要增加。
为什么要增加人参的剂量?因为人参这个药又能够补
气,又能够助阴,《神农本草经》说.人参,味甘,微寒,
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
目,开心益智.。它为什么说.补五脏.?因为五脏为阴,
五脏属于阴的,所以人参这个药有补阴的作用,当然它也
能补气,能补肺脾之气。如果热甚津枯而气分衰了,气为
阳,津液为阴,阳生阴长,阳杀阴长,不把肺胃之气扶起
来,津液是不好滋生的。光用知母行不行?那是不行的,
所以要加上人参。茯苓四逆汤证是阴阳两虚,四逆汤补阳,
茯苓、人参补阴,这是张仲景那个时候用药的一些思想、
一些规律。有的时候和近代的一些药书、本草有一些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01: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C177
这条意思和前条是接连的,再论阳明热盛,气阴两伤
的证治。.口燥渴..心烦.这都是说阳明有热了,阳明气
分之热而伤了津液。.背微恶寒者.,这不是周身的.时时
恶风..时时恶风..背部微恶寒.从病机上来讲是一
致的,表现的形式是不同的。背为阳之腑,是阳气出入的
一个部位。背部恶寒比较严重,不烦不渴,身无大热,而
口中和的,口中和就不是口中干燥,往往反映少阴的阳气
虚衰。
白虎汤证背部恶寒的特点是.微恶寒者.,微微的有一
点儿恶寒,同时有口燥渴、心烦、舌上干燥。这个证它也
有汗出,汗出就是肌腠疏泄,由于热邪伤气,卫气不能固
密,这样反映在阳的部位、背的部位有点儿微微的、轻微
的怕冷。这也是一个气阴两伤、热邪伤气的反映,和少阴
阳虚背恶寒是不同的。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用白虎汤清热生津,加人参补
气以生液,固密体表,所以就解决了背部微恶寒的问题。
一个是恶风,一个是恶寒,这是互文见义,恶寒的时候也
有点儿恶风,恶风的时候意在言外也包括恶寒。所以白虎
汤证辨别不是困难的,难在阳邪见背恶寒,有的时候混淆
诊断。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

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C178
这一条是讲白虎汤的禁忌证和使用原则。
.伤寒脉浮.就是太阳的纲脉,.太阳之为病,脉浮.
这个病在太阳。.发热无汗.也是病在太阳,太阳伤寒就是
发热无汗,.发热无汗.里有没有.恶寒.?也可以包括恶
寒在内。为什么提.发热.、不提.恶塞.?因为错用白虎
汤往往是由于有发热。发热了,是表热还是里热?是热结
在里还是热郁于表?界限划不清,白虎汤就用之太早,在
太阳的阶段就用了白虎汤。所以张仲景就是切中这样的一
个弊病,在这里提出来了,.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
解者.,太阳的表邪还没有解除,.不可与白虎汤.,不可以
给他白虎汤吃。
因为邪在表,风寒闭郁,阳气不宣,闭则发热,这种
发热非发汗而不解。白虎汤这个方子是一个重剂的凉药,
在温病上叫辛凉重剂。如果邪在表而给他吃白虎汤,寒凉
重剂就要郁遏阳气,导致脾胃虚寒,造成阳邪内陷之机,
在表之邪就困郁、闭塞,不得外出,这个问题可就严重了。
所以不要认为石膏这个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张仲景说得
很清楚,表不解的这种发热,脉还浮的,不能够用白虎汤。
什么时候可用?一定得.热结在里.,热邪集结在里,
表已经解了。.渴欲饮水,无表证者..渴欲饮水.一句话
就是阳明的里热伤了津液,里热已成了。.无表证.,没有

发热恶寒的表证,脉也不浮,这时候才可以用白虎加人参
汤。这很有意思,短短的几句话提醒我们,当医生的要注
意啊,不要一发热就用石膏,卫分之热的时候不能用石膏,
那个时候是阳气闭郁,应该发汗。
我就犯过这个错误,表邪不解就用了石膏了。旧社会
我在大连当过职业医生。有一个患者是女性,姓周,发烧,
是表不解的发热。我也没分风寒、风热,就给她开银翘散
加石膏,吃了烧不退,这家对我还是挺信任的,过去看过
病,都好了,这回还找我。再看一回吧,又一看,还感觉
石膏用的劲小了,所以石膏剂量又加大,烧还是不退,还
有点儿神昏谵语,这我就没有辙了。大连和山东是一海之
隔,烟台有一位老大夫姓方,就请人家来了。人家就问了
.你们没找当地医生看吗?..找了,找刘渡舟看的.
把药方拿出来看看吧。一看,老大夫直晃脑袋,说他用石
膏用得太早了。所以叶天士为什么讲卫气营血?有道理的、
有层次的。你在卫分的时候用气分药能好码?就冰伏了,
像冰,把邪气伏在里了。这怎么办?现在邪气都闭郁到这
样的程度了,发越不出来。这个老大夫有经验,说.你这
样,你家里有没有养过鸡?找个公鸡.。把公鸡找出来,拿
个小刀把那个鸡冠给划开,拿个小碗接点儿鸡冠血,带点
儿黄酒,把它摊开了,放点儿蜂蜜,热黄酒、蜂蜜、鸡血
一和,给她喝下去,喝完以后,盖被出汗,就这么样了。
盖了被,喝了鸡冠血,有黄酒,还有蜂蜜,这个人就出了

汗,汗出以后前胸出了一大片白色像针尖大小的白瘾疹,
不是白蓓,没有浆,烧退,病就好了。这事我都不知道,
他的男人后来告诉我的。以后我看《本草纲目》,《本草纲
目》有颜氏家传方治麻疹不出、豆疹不出有这么个方,就
有鸡冠血,就这个方。
从那以后我用石膏就非常地谨慎了。不要一开方就把
石膏用上去了,得分在什么阶段。再学习《伤寒论》张仲
景这一句话.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
白虎汤.,就感觉非常亲切。所以为什么《伤寒论》有法有
方。岳美中岳老说《伤寒论》有法有方,..是什么?这
些地方就叫..。什么叫..?什么叫.不可.?给你
分析出来两方面的问题,就有法了,就有所遵从了。
17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
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C179
这一条与第C150条相互呼应,共论太少并病的治法
和禁忌。先有太阳病,后出现少阳病,这叫并病。症状是
.心下痞硬,颈项强而眩者.,这是太阳和少阳两经的证候
先后出现了。治疗要用刺法,不要吃汤药,刺大椎、肺俞
以解太阳之邪,肝俞以解少阳之邪。.慎勿下之.,叮咛之
词,千万不要用泻下,不要因为心下硬而用泄法。这一条
就和前面讲的第C150条,意思是相同的。第C150条是
禁汗,不能发汗,.发汗则谵语.。这一条是禁下,如果误
下则变成结胸。这两条意思是一致的。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
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C180
黄芩汤方
太少自利十二枣 二两芍甘三两芩
不利而呕加姜夏 姜三半夏半升斟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这一条讲太少合病下利的证治。
.太阳与少阳合病.,同时发病,既有太阳的症状,也
有少阳的症状。.合病两三经同病.,两三经病同时出现,
不分先后次第,这样就叫合病。在合病的基础之上,还有
一个特点是.自下利者..自下利.就是未经过泻下自己
就有下利。这是个什么道理啊?太阳和少阳合病出现下利
的特点,反映了少阳之热已逼入里,逼入肠胃。下利是个
里证,这个里证见于太阳、少阳合病的基础之上,所以是
少阳的热邪逼迫肠胃。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按照太阳治,
给他发汗,就不对,因为已经出现少阳病,少阳是禁汗的。
如果用泻下之法,也不对,因为少阳是禁下的。汗下皆非
所宜,都不可用。
目前的情况是少阳之热逼迫于肠胃而作下利,所以就
要用清法,得先清少阳之热,使少阳这个热邪一解,下利
就自止了。少阳之热去了,肠胃之热就解了。肠胃之热一

解了,下利就解除了。下利一止,少阳的热邪就减轻了,
少阳的热势一减轻,少阳的枢机也就因之而利,太阳之邪
因而得解。所以这是一个清少阳之热,助少阳之枢,使太
阳之表自然而解的一个治疗方法。所以要给他吃黄芩汤,
清少阳之热。
.若呕者.,如果这个人胃气上逆,或夹有痰饮而作呕,
.与黄芩汤.,再加上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治呕。这个意
思和葛根汤.二阳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若呕者.
也可以加半夏,意思一样。
黄芩汤由黄芩、甘草、芍药、大枣组成,.枣枚十二守
成箴,二两芍甘三两芩,利用本方呕加味,姜三夏取半升
.,治少阳热邪下利。太阳阳明合病下利,用葛根汤,少
阳阳明下利用大承气汤,这个用黄芩汤。黄芩是苦寒之药,
清肝胆之热。芍药能够养肝胆之阴,能于土中伐木,在脾
胃当中伐肝胆木气的横逆,还能够治疗腹痛,因为下利往
往有点儿肚子疼。黄芩清肝胆之热,芍药平肝木而和阴,
因为是热邪之利,所以这两个药为主。大枣、甘草补中扶
正,而治利后之虚。如果呕逆,胃气上逆而夹饮邪,加半
夏、生姜蠲饮以治呕。后世有一个方子叫芍药汤,.芍药滞
下便脓血.,实际上就是从黄芩汤发展而来的。一个清热,
一个平肝养阴,治腹中疼痛。黄芩汤是清肝胆之热,治肝
胆热性下利。下利和一般的腹泻就不同,因为它是热性下
利,所以下利黏腻,肚子疼,有些像痢疾。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
呕吐者,黄连汤主之。C181
黄连汤方
腹疼呕吐藉枢能 二两人参夏半升
干姜连草桂三两 十二大枣妙层层
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
升,日三服,夜二服。
这一条是讲上热下寒,腹痛欲呕的证治。
这一条注意两个..字,.胸中有热....
中有邪气...。有者,就是原来就有的意思。.胸中
有热.是上热;.胃中有邪气.是胃里、中焦有邪气。
什么邪气?这里指寒邪之气。就是上边有热,中焦还
有寒,这样一个病理反映到证候上来,胃里有寒,所以肚
子就疼痛;胸中有热,就是.欲呕吐者.,总想着要呕吐,
但是又吐不出来,所以加个.欲呕吐.,这是上热而中寒。
上热而中寒,这也是一个阴阳升降不利的关系。胸中之热
不能下行,所以热在上而寒在中,凡是这样的寒热错杂之
证都和阴阳的升降有关系。
这条的特点和脾胃升降不利的心下痞硬不同。不同点
在什么地方?一个它没有心下痞,一个它有腹中痛、肚子
疼。说明如果寒热之邪痞塞于心下,它就作痞、心下痞,

心下痞我们就用泻心汤。如果热在上而寒在下肚子疼痛,
寒凝于中,而不作痞的,不是塞于胸之下、腹之上的半上
半下那个地方,它分开了,热就是在上边,寒就在腹中、
下边。这样就是腹中痛,它虽然是补脾,它肚子一定要疼。
为什么要疼?它有寒,为什么.欲呕吐.?它上边有热。
热只在上,而寒只在下,未构成一个交通痞塞的病机,就
不作痞。痞证往住从条文上来看,由于误下,.病在阴而反
下之,则作痞也.,误下伤了脾胃,总之,脾胃它得受伤,
然后作心下痞。这是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原来就有,
不是说是由于误下,来路不同,所以张仲景加上两个..
字,有者是自身原有的,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样怎么办?.黄连汤主之.。我们在临床上看这个病,
有大便腹泻的一面,这个条文上头没有写。.欲呕吐,腹中
.,也有时候大便不调,大便不好,就是说夹有腹泻,这
个腹泻不是下利,不是痢疾,就是大便不调,一天拉个两
三次。所以.热病于上,而欲呕吐,寒病于下,而腹中作
.,或者出现下利,是上热下寒,也属于阴阳升降的失调,
但是没有形成心下痞,这是黄连汤证的一个特点。半夏泻
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都有心下痞。黄连
泻心汤实际上就是半夏泻心汤,把黄芩减掉,再加上一味
桂枝,同时黄连的剂量稍微大一点儿,和半夏泻心汤意思
差不多。
虽然这个方子以黄连为名,叫黄连汤,但是从药味的

组成来看,热药重于寒药。苦寒下降之药只有一个黄连,
干姜、桂枝、半夏、人参、大枣、炙甘草这些都是辛温之
药。这样来看,虽然是一个热上寒下之变,但是从治疗来
看是侧重于温,温补的作用要强烈一些。泻心汤的芩连是
并用的,以解寒热错杂之邪,黄连汤把黄芩去掉,又加上
一个桂枝,所以通阳去寒的作用就要强烈一些,泻热的力
量就少一点儿。大家可以有这样的意见了,那不用黄连行
不行?不用黄连可不行。古人有一个方子叫连理汤,就是
理中汤里加上黄连。连理汤和理中汤的作用完全不一样,
比如腹痛下利,看着像有寒,用理中汤止不住,用理中汤
加上黄连后,马上就见好了,也不腹泻了,吃了药就挺舒
服。
为什么要加桂枝?干姜和桂枝,张仲景常配合在一起
用,最典型的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是个守药,守而
不行,补的力量很大。下利用干姜能补是守,桂枝能行,
能温通,这两个药都是热性药,一个是守的,一个是行的,
这一守一行,上下的寒热才能互相交通,这个意义就更好
了。桂枝有温通的作用,温通上下,温通内外,同时它还
有理气的作用。在临床的时候,上面想呕吐,下面还腹泻,
寒热错杂的,黄连汤是一个很好的方子。
 楼主| 发表于 2014/5/21 21: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
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
之。C182

桂枝附子汤方
三姜二草附枚三 四桂同投是指南
方中大枣十二粒 痛难转侧此方探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姜三
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
服。
174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
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C183
大便如硬小便通 脉涩浮虚温胜风
即用前方去桂枝 术加四两有神功
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
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两升,去滓,分温三
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
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
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
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
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
家及产妇,宜减之。
175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
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
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C184

甘草附子汤方
俩附术甘二两平 桂枝四两亦须明
方中主药推甘草 风湿同驱要缓行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
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
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这三条是关于风湿病的条文,是伤寒的类证,属杂病
范围,所以《金匮要略》中也载有三方。三方都能治疗风
寒湿痹,但桂枝附子汤为风湿偏重于表而设;去桂加术汤
为风湿偏重于肌肉而设;甘草附子汤则为风湿偏重于关节
而设。
176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
主之。C185
白虎汤方
阳明白虎辨非难 难在阳邪背恶寒
膏斤知六甘二两 粳米六合服之安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
服一升,日三服。
这一条是讲阳明热而未实的脉证治法。
关于.表有热,里有寒.,注家有多种认识。结合临床
实践,我认为应该在.表.底下加一个.里.字,此.表

里有热.。.里有寒.这个就简略了。就是.伤寒,脉浮滑,
此表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突出一个脉,因为脉浮滑,大浮数动滑,这都是阳脉。
脉浮而滑,是阳气有余,阳明有热,气分有热。气分有热
充斥于表里,表里有热,口燥渴,心烦,汗出这些症状也
是自在言外了。如果气还没有伤,只是伤了津液,就用白
虎汤就可以,不要加人参。
白虎汤由知母、石膏、粳米、炙甘草四味药组成。知
母有些苦味,很滋润,能滋养津液,还有点儿养肾阴、肺
阴、胃阴的作用,对于肺、肾、胃这三个脏器的阴分,知
母都能够滋养。白虎汤证口干燥,口苦,因为热伤了阴分、
伤了津液,所以要用知母。知母既能清热,因为它苦而滋
润,它又能养津液,所以这个药在白虎汤里非常重要。
为什么白虎汤不用麦冬、天花粉、石斛、玉竹,但用
知母?大家要考虑考虑,等将来我们讲竹叶石膏汤,它就
用麦冬、不用知母了。因为知母不但生津液,它还有清热
的作用,那些药,一般说扶津液、滋津液、扶正气有余,
清热的能力就不行了。知母既能祛邪也能养正,能养肺、
胃、肾的阴精。为什么叫知母?就是知道肺阴是肾水之母。
母,金水相生。所以它这个药能滋肾阴,滋肺阴。石膏是
辛寒之药,成无己说它是甘寒的。石膏是清热的,是个大
寒之剂,能清气分之热,肺胃之热,它之所以能生阴,就
是它能清热,把热要是去了,津液它不受消耗了。

石膏这个药是清热的,是寒性药,能清肺胃之热,又
能清卫气之热,所以石膏是个非常重要的药,治伤寒、治
温病。又一本书叫《疫疹一得》,这个书中用石膏,用到一
斤,二斤,二斤、三斤的用。这是个积数,不是一下就用
二斤,为什么?就是有一种疫症,就是特热,非石膏不可。
但是这个药近代医学研究不出来什么东西来,所以石膏这
个东西怎么化验也化验不出来,石膏叫什么,叫钙质。
石膏和知母又清热又生津液,这是个主要的药,按着
白虎汤的意思来说,知母是占第一位的,石膏还是第二位
的。药太凉了,又怕脾胃之气受伤,所以加上了炙甘草,
有点儿甘温,加上粳米。米是五谷之一,一个是补中益气,
一个是借谷味补脾胃的后天化谷之源,同时还制约石膏知
母的寒性。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C186
炙甘草汤方
结代脉须四两甘 枣枚三十桂姜三
半升麻麦一斤地 二两参胶酒水涵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
二两 生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子
仁半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
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
名复脉汤。

这一条是讲太阳之邪传入少阴而阴阳两虚的证治。
脉结代和心动悸是有联系的,因为心主血脉,心总是
搏动的,但是人不知其心动也,这是正常现象。现在的问
题是,病人感觉到心跳了,心跳也有轻有重,这个跳的就
厉害了,叫.心动悸.,加上一个.动.字,不是一般的心
跳。过去有.心动悸.吗?只有心悸啊,.发汗后,心下悸,
桂枝甘草汤主之.。.伤寒,心烦悸,小建中汤主之.,没有
加.动.字。现在加上一个.动.字,就像厥阴病,.气上
撞心.,加上个.撞.字,现在加上个.动.字,那么.言
其甚也.。这是叫一个病态,就是现在所说的心律不齐了,
早跳啊,期外收缩,心律不齐啊。
由于心律的不整,脉就见结代了。结脉和代脉是两个
脉,都是动而中止,跳一跳它停一下子,然后再跳。它们
和心动悸是相联系的,是一致的。心律不齐反映于脉,脉
见结代,结脉、代脉都属于阴脉,能至、缓者,名为结。
停一下,自己还能回来,继续还能跳的,这叫结脉。不能
自还的,跳一跳,停了,待会儿再跳,跳完了还跳的很快
的,就叫代脉。这反映心脏的气血虚衰。
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一虚,脉就见结代,这不是
个小事。这是邪气和心脏的正气发生了关系了。这时候以
正虚为主,以邪气为次,所以这时候.伤寒,脉结代,炙
甘草汤主之.,就不管伤寒还是其他的问题,那是次要的,
主要是心脏的问题,要积极地扶正,要调整血脉,要补益

气血,使心脏的跳动恢复正常,所以用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这个方子里有一些甜药,甜药是补中益气的。
为什么要补中益气?因为气血是生于中焦,脾胃为气血之
源。中焦气血足了,血才能得养而充于血脉。这个方子里
还有生地黄、麦冬、阿胶、麻子仁润燥滋液补血,使血液
得到补充,使血液能够养心,因为心主血脉,血也能够养
心。气也有了,血也有了,但是血属于阴的,阴不得阳不
化,所以要加上点儿阳性药,加上桂枝、生姜、还有清酒,
煎药时加上清酒使阳气推动血脉,使血脉通利,使阿胶、
生地、麦冬不发生黏滞。这样对心脏、血脉是有利的,所
以炙甘草汤又叫复脉汤。吃了这个药以后,脉能恢复,不
结代了,所以叫复脉汤。
总之,炙甘草汤的特点有滋阴,滋阴就是补血了,还
能补气、养心,而能够通利血脉。怎么能说是通利血脉?
根据《名医别录》所说,甘草能够通血脉,利血气。近代
的药学发现甘草中有一种物质叫甘草苷,有强心的作用,
以此说为什么这个方子叫炙甘草汤,炙甘草这味药对于.心
动悸,脉结代.是起主要的治疗作用。
我个人的体会,这个方子也有它的流弊,吃炙甘草汤
应当注意几个问题。一个是这个方子吃多了要肿,腿和脸
上发肿,第二个是吃多了大便要作泄,要有腹泄,为什么?
虽然这个方子中有清酒,有生姜、有桂枝,但是滋阴药多,
大家看看这个药方,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桂枝三两,

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子仁
半升,这个方子滋润的药特多,吃多了就出现浮肿。以前
没有体会这个问题,有个风心病病人,吃炙甘草汤挺见好,
他拿个方子就走了,总吃这个方子,对心脏有好处,后来
腿就肿了,脸也肿了。以后不是这一例了,好几例,其他
的心脏病心肌炎,脉结代,中医一看属于气血虚,血脉不
足的,用炙甘草汤的,吃了一段时间后往往浮肿、腹泻。
另外,根据我个人体会,.脉结代,心动悸.,加上些
五味子效果还会好。加人参、麦冬、五味子就孙思邈《千
金要方》里的生脉散。柯琴的意见是去掉麻子仁,加上酸
枣仁,他说加上酸枣仁效果会好些。
什么叫清酒?汉朝时没有白干酒,都是米酒,像醪糟
之类的酿成的酒,那种酒古代分成两种,一种是白米酒,
叫清酒。一种黄米酒叫浊酒。
太阳病从.太阳之为病.开始,最后到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炙甘草汤,手少阴心脏病为结尾,这有什么道理
啊?因为太阳和少阴为表里;少阴,一个是肾一个是心,
足少阴肾、手少阴心。太阳病开始发病发热恶寒,开始抵
抗,邪气郁于表,最后以手少阴心脏的虚衰作为结尾,从
邪气开始到正气虚衰,太阳又和少阴相表里,有这么个内
在的联系。
同时太阳病也很容易诱发一些少阴病,足少阴的阳气
虚衰,和手少阴的气血虚衰,一个是四逆汤证,一个是炙

甘草汤证,这样来体会就更加好一些。
 楼主| 发表于 2014/5/21 21: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178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
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
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C187
这一条是讲结代脉的特点,并以此来判断疾病的预后。
结脉与代脉均属于阴脉,主脏气虚衰,正气亏损,如
果见到两脉,病多半难好。所以说.得此脉者,必难治.
现在给太阳下篇做一个小结。下篇52条,主要讲了以
下几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结胸证、结胸的类证;第二个
内容,是心下痞和心下痞的类证;第三个内容是阳明内结
于里,热邪充斥表里,气阴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证和它的
禁忌证,之后又论述了太阳少阳并病,太阳少阳合病的治
法和黄芩汤证以及上热下寒的黄连汤证。第三个内容主要
是讲清法的。第四个内容是讲伤寒的类证,寒湿痹痛,这
个留在《金匮要略》讲。最后是以少阴病心动悸,脉结代
而作为全篇的结束,开始于太阳结束于少阴,由阳及阴,
是这样一个意义了。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概说]
阳明病的概说包括阳明的生理、病理、病因、症状以
及它的表里的关系。
阳明是生理上的,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这叫病
位;病理就是病所,病的处所,在胃和大肠。阳明叫两阳
合明,两阳就是太阳和少阳,中间是阳明。什么叫做明?
明就是阳气很昌盛、阳气很强的意思。太阳叫巨阳,.言其
大也.,太阳之气布护周身,面积很大;阳明,.言其强也.
阳明之气是最强盛的。所以古人为了说明阳明的强盛,叫
两阳合明,它夹于太阳和少阳的中间,以它的阳气最旺。
阳明从生理来讲,是一个多气多血之经。阳明属胃,
胃是水谷之海,所以它是一个多气多血之经,它的抗邪的
能力是相当积极、相当强大的。因此邪热由太阳之表到了
阳明,阳明属于肠胃的,肠胃属于里的,所以在八纲就叫
里证。到了里了,就和阳明作斗争,阳明之气就要抗邪,
呈现亢奋的、积极的、进行性的一个状态。所以正邪斗争
是有利的,根据这个特点,它是外感热性疾病的继起的阶
段,太阳是开始抵抗了,到了阳明,抵抗有力了。
阳明病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原发的,一个是继
发的。原发的阳明病属于阳明在经之邪不解,由经及腑而
构成阳明病,就是阳明经的本身的邪气传到了它本腑,或

者胃里有一些宿食、有一些凝结,不经过其他经的影响,
而属于本经致病。继发的阳明病,一般是太阳表邪不解而
内传阳明;或者在太阳、少阳病的阶段由于发汗、吐下伤
亡了胃里的津液,津液干燥而续发阳明病。
继发的阳明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经之邪,一种是
伤了胃中津液,胃中干燥,这样邪气就传于阳明了。太阳
病对于发汗就要非常谨慎,原因就是说发汗不当,不是亡
阳就是伤阴;亡阳就容易病于少阴,伤了津液就容易邪客
阳明。阳明病以里实证为主,八纲辨证既是里又是实,里
是它的病所,实是它的病性。
为什么变成实证了?因为阳明是燥热内结,阳明是阳
气昌盛,阳热有余,所以这种热就不是一般的热,最能伤
津液,所以叫燥热。阳明的热和少阳的热不同,和其他的
热不同,叫燥热,燥热就内结,粪便、糟粕排泄不出来,
就凝结了。燥热凝结,大便不能排出体外,腑气不通,六
腑以通为顺,所以就形成了肠实而胃满。这样的病理连锁
反应,古人总结叫痞、满、燥、结、实,就形成了腹部的
痞满。
肠里的燥结形成了阳明的实的病理变化,什么叫实?
实者有物也。六腑的病,肠胃的病,这样的病理变化反映
于内就出现大便燥结、腹满、疼痛拒按,反映于外的就是
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因为这个燥实啊,那么阳
明的气也盛,阳气有余,邪气也有余,大便也不排泄,所

以它就要蒸蒸而热,濈濈汗出,不恶寒。里实证不是表证,
所以它不恶寒,反恶热,这是阳明病的主要证候。
阳明和太阴是相表里的,脏腑、阴阳、内外,是表里
的,所以脾和胃是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是通过经络的。
在发病过程当中,如果阳明之热被太阴的湿邪所郁遏,因
此就不从燥化。阳明属于燥热,燥热就要伤津液,它有汗
出、小便数这样的证候。如果阳明之热和大阴之湿互相结
合,它的热就被阻了,就不能伤阴液,变成了湿热病。因
此,湿热郁蒸中阳明之热不能外越而为汗,湿又不能下泻
从小便而外出,所以这个人就头汗出,而身无汗,小便不
利。湿热纠结就可以发生黄疸,影响胆液的排泄,就可以
发生黄疸病。所以阳明篇里还有黄疸病,说明阳明和太阴
是有关系的。
阳明病除了腑证外,还有经证。阳明有经,内里叫腑,
外面叫经,它有经证,它有热证,还有寒证,还有虚证,
就是阳明病包括腑证、阴证、寒证、热证、虚证。但是辨
证的要点以.胃家实.的腑实为主,作为辨证的重点要求,
以阳明腑实为主要的问题。所以阳明篇的提纲是.胃家实.
提出了.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就是阳明病虽然有多种
的变化,但是主要以.胃家实.为主,以腑证为主。
阳明病的治法,由于它的多样的证候,所以也是比较
复杂的。有清法、有温法、有汗法、有下法,但是也有重
点,这个重点和它的证是相适应的,阳明病的证是以.

家实.为主,所以它的治疗也以泻下为主,因此有大承气
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个承气汤。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
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C188
179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C189
179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
实,大便难是也。C190
这三条论述了阳明病的病因、病理和脉证。
阳明病是里证,主要表现为大便秘结。突出这个问题,
阳明是里证、实证,反映里实证的具体症状就是大便拉不
下来。这是总的问题,又分为不同的程度,并与其成因有
关。因此,这一条就解决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阳明病大
便解不下来了,第二个是有不同的程度,虽然不下来了,
它程度不同。第三个问题是它还有不同的来路,.病有太阳
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第一个问题讲脾约,就是
太阳的表证,阳明就是大便下不来,就在太阳病头痛、发
热恶寒的时候,这个人已经形成了大便秘结了。这个管它
叫什么病?张仲景说这是太阳阳明,为什么在太阳的时候
就出现阳明?脾约是也,因为这个人有脾约病。脾约是个
证候名,张仲景对于五脏都有个病,脾叫脾约,肾有肾着,
肝叫肝着,肺有肺痈肺痿,只有心脏,没有个名,其他都

有名。
什么叫脾约?就是胃里素燥,胃的燥热太盛,脾阴受
了约束,就被胃的强大的燥热所约束。脾约的约,有两个
意思,一个当约束讲;一个当节约讲,我们现在所说的节
约,就是不要浪费、要节约。脾与胃是相表里的,阳明属
于阳,脾属于太阴,现在胃的燥热素盛,所以脾的阴分,
脾为胃行津液的那个津液,就被胃的燥热所约束,同时也
被胃的燥热所逼迫,所以这个人就津液不能还于胃中,肠
胃就干燥。第二个就是肠胃的燥热逼迫津液下渗,这个人
的小便反多,这时候小便反倒尿的多了。形成了干燥的就
干燥,津液的偏渗更偏渗,大便越解不下来,小便反倒越
多,这就是人身上的阴阳不能调和了。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啊,现在阴阳两个对立了,这就叫脾约。
表现在症状上就是大便经常干燥,按现在的话就是习
惯性便秘。这个人解大便相当困难,五六天才解一次大便,
解大便时出一身汗,很不容易,费很大劲,解出来的大便
都是粒比较小、还挺硬的一些粪便,屎小而硬。硬到什么
程度?我们伤寒教研组有个韩老师,他说这事我看见过,
他小时候玩啊,有一个街坊老年人好大便秘结,一个蛋一
个蛋的,还挺黑的,他就拿个东西捅,扎不动,坚硬。为
什么?就是大便被燥热所炼、所焦灼,里没有津液所以干
燥。这个问题是原来就有的脾约病,他又感冒了,得了太
阳病,发烧,阳气和津液都受点儿影响,所以脾约病就要

加重了。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正阳阳明就是阳明的阳
明,什么叫做阳明的阳明?这个病不是太阳的脾约,也不
是由于少阳的发汗利小便引起的,是由阳明的本身构成的
胃家实,所以叫正阳阳明,这个正字就排除了太阳阳明和
少阳阳明。所以这个正阳阳明就有两个,一个是成无己的
注解,邪至阳明经,传至阳明腑,谓之正阳阳明,由本经
之邪传到本经之腑。另外,也有的人胃里燥,或者由于吃
了些东西,有些宿食化热成燥。由经入腑也好,或者腑里
就有燥热也好,凡是没有和太阳、少阳这样的一个传经关
系,都管叫做正阳阳明。正阳的阳明,胃家实是也,它的
病理变化就是胃家实。什么叫做胃家实?里实证有不同的
程度,脾约是一个,底下大便难是一个,胃家实比脾约、
大便难都要严重。燥屎已成,大便成硬,是一个大承气汤
的主证,叫做胃家实。下边咱们再讲,因为下面还有.
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
两个字不要了,是多余的字。.胃中燥,大便难是也.。少
阳阳明就是由少阳病而构成的阳明病,怎么构成的?就是
胃中燥,少阳病应当用小柴胡汤和解,误用发汗利小便以
后伤了津液,胃里就干燥了。胃里一干燥,大便就困难了,
解下困难,那么就也构成了阳明病。
 楼主| 发表于 2014/5/21 21: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C191

这一条为辨阳明病的提纲。
阳明的胃病就是胃家实。阳明篇提纲的提法和其他五
经是不同的,其他的五经都是提的证候、脉证。阳明病提
的是病理变化。.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有脉、有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没提脉也没提证,
就提了一个实,一个胃家实,胃家实是一个病理的变化,
这有什么意思?张仲景一个人写的书为什么前后体例不一
样?张仲景以脉证为提纲,叫人通过脉证,了解病机变化。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阳明就是足阳明胃、手阳明大
肠,因为它是包括手足而言的,就叫做胃家,胃家就是胃
和大肠。《伤寒论》的六经是讲脏腑经络的,胃家不是胃和
大肠吗,这是六腑的两个腑。一提这样一个纲领,读条文
的就理解到这个病是在胃肠。..虽然是一个字,但是很
关键,是以病理来言的。我个人体会,张仲景是叫你通过
脉证来了解病理,也有通过病理来了解脉证。所以提出一
..字来,胃家实,实就是病的一个性质,胃家是病
位,实是病性。
为什么造成了实?这就是一个理论问题,通过这个病
的理使人辨证的时候抓住..,这个..是一个辨证的
重点,辨阳明病如果辨出实来,那就达到辨证的目的和要
求了。所以这一篇讲阳明病,阳明病的重点是胃家实,要
辨出实来,确确不疑了,就达到了辨证的目的。所以要千
方百计、反反复复的叙述,就是叫你了解什么是实,什么

是不实,实到什么程度?就是这么一个辨证的精神。
实是对虚而言的。六腑以通为顺,六腑者,传化物而
不藏,它是行阳道的,饮食水谷入于胃,胃辅助水谷以下
行,那么饮食入胃,胃就实了;等到水谷腐熟以后,水谷
下移,那么肠实而胃虚。开始的时候,是胃实而肠虚,吃
了东西,到了胃,还没有到肠,胃是实的,肠是虚的,虚
实是相对而言的;等经过消化,腐熟以后,食物往下来,
那么胃虚而肠实。所以人在饮食的新陈代谢,消化吸收的
过程当中是有虚有实的,也可以说是虚实交替更迭,这样
饮食物才由上到下,最后变成糟粕,从肛门排泄出去。所
以叫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也,又说六腑以通为顺。这体现六
腑的生理功能。什么叫做腑?腑者是有出有入,像个仓库,
不能够有所堆积,不能够有所凝结,一堆积了,一凝结了,
一堵塞了,就要出现病态了。
现在的问题是胃家实,就是胃和肠成为一个实证了。
邪热传到阳明,阳明胃中燥热,由于燥热伤了津液,因热
成燥,因燥成实,伤了津液,就使糟粕代谢的粪便成了一
种燥屎,干燥、硬结的屎块,在肠子里排泄不出去,肠中
有燥屎六七枚,有那么六七块,总拉不出去,肠就实了。
肠子不就实了吗?正常人一天解一次大便,还有解两次的,
它是七八天,八九天大便总下不来,是不是实啊?是实了。
肠子一实,胃气就不下行,因为肠和胃是互相衔接的。
肠实而胃满,而胃一燥热,所以就出现了一些燥热的

实证,由于大便排泄不出来,有腹部的症状,痞啊、满啊、
疼痛啊、大便燥结啊、绕脐痛啊,另外还有潮热、汗出、
烦躁、谵语。这些证候,关键是什么?关键在胃家实,要
把实给解决了,燥屎一下去了,这些病就迎刃而解。所以
有燥屎五六枚也;燥屎已成,非大承气汤荡涤而下之不能
解。
这是由病理而到症状,把这个实的病理给抓住了,张
仲景叫你从病理上头推论症状。胃不能太实,它是虚实更
迭、新陈交替的,它是代谢的。它得把一些老的废物排出
体外去,这是它的生理。如果糟粕,一些代谢的东西排泄
不出去,在大肠里堵住了,那个就叫胃家实,肠实胃满,
燥热凝聚而不下,就成了阳明的实证。所以实是有物的。
这样来看,胃家实就是纲领。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
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
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C192
这一条接着上一条,讲太阳病误治,伤亡津液而成阳
明病。
阳明病就是胃家实,是由于太阳病阶段发汗或者泻下
或者利小便,亡了胃肠的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就是指的上面的发汗、泻下、利小便,亡津液。转
属和转入,是有些分别,转入就是太阳之邪完全属于阳明,
也可以说叫传经。转属的意思是太阳之邪,有点儿转而未

全的意思,太阳之邪虽然到阳明,但是还没有彻底转到阳
明,太阳在表还有一点儿邪气。这叫转属,或者叫转系,
实际上这里有太阳阳明并病的意思。
不更衣就是不上厕所,古代的那么一个制度,.更衣入
.,把衣服换下来再去厕所。古人穿的衣服都是很宽大的,
也可能还讲究点儿卫生,所以到厕所的时候短打扮,完了
再把衣服穿上,实际上就是代表上厕所,不更衣他就不上
厕所了,不上厕所意味着就不大便了,不大便就成阳明内
实了。不更衣就形成了阳明的内实。一个叫不更衣,一个
叫内实,一个叫大便难,我的意思不要再作为三个证候来
分了。不更衣就是一个,因为他已经是不更衣了,不能上
厕所了,大便已经秘结了。有这个秘结就成了内实,造成
了阳明的内实了。
.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这是个总结语。不大便形
成了内实,这种大便困难,就是阳明病。也可以理解不更
衣、内实,不更衣是一个现象,内实是病理,或者说还有
大便困难的,这样讲不太好讲。我的意思,大便难是个概
括以前的意思,由于不更衣,阳明内实了,大便已经难以
解下,那么这就属于阳明。这一条说明治疗太阳病不能够
伤津液,一伤了津液,太阳之邪就要转属于阳明,或者说
是传于阳明。一传到阳明,大便就下不来,变成阳明的里
实证了。阳明里实证形成以后,医生如何能够了解?阳明
胃家实而凝结于内,见其外而知其内,从反映于外的证候,

就可以了解到阳明里热成实。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
出,不恶寒,反恶热也。C193
这一条是讲阳明病的外在表现,以区别于太阳病。
既然形成内实,不更衣、大便难了,它反映于外的那
个外证是什么样子?答曰:一个是身热,叫身热而不是发
热。里燥热成实,因为阳明气是最旺的,正邪斗争有力,
燥热之气由里透外,所以身上才有热。这个热叫蒸蒸而热。
蒸就像做饭、做馒头,开了锅了,底下锅里的热气上来以
后,热气腾腾的样子。热叫蒸蒸而热,由里向外而有力。
在临床上用手摸一摸,怎么知道叫蒸蒸而热?怎么叫
浙淅发热?都是发烧,太阳病的发热是浙淅发热,用手一
摸,烫手,刚一用手摸皮肤,他很热,等时间稍微长了,
就感觉这个热不足道了。阳明病的蒸蒸而热,用手摸皮肤、
摸胸腹,手掌底下怦怦然而热,热劲很大,时间越长,感
觉热的程度越严重。这样的一种强烈之热,由里往外来,
人身上的体液、阴分就难免随之而出。
这样强大的热气,从里向外,所以人身上的体液就要
出来了,就汗自出了,濈濈汗出,汗出也比较多。汗出既
是热邪的蒸腾逼迫的,也是一个汗出散热的自卫的生理的
本能。这两者兼而有之,热邪那么盛,从里向外逼迫着汗
热出,阳明病的规律就是多多地出汗。另外,也要看到人
里热这么厉害,大便不通了,再不出点儿汗不就憋死了吗?

所以他也出一点儿汗,也多多少少散一散里热。
底下的这两点就是鉴别诊断了,.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病的汗出是里热的汗出,和太阳中风营弱卫强的汗出
是不一样的,那个汗出出的少,是微微的汗出,皮肤潮润
而已,这是汗出濈濈,同时太阳中风要有恶寒恶风啊,而
阳明病的蒸蒸而热,濈濈汗出而不恶寒,反恶热。为什么,
燥热的实证,越清凉觉得越好。从外证来看,蒸蒸而热,
濈濈汗出,汗出就伤津液。这时候里已实了,肠胃已经成
燥矢了。这文章写得很好,一环扣一环,这个要记住。有
人学阳明病,就记住痞、满、燥、结、实,转矢气,这方
面下的工夫挺大,都能背下来。一问阳明病的外证是什么
啊?呦,阳明病还有外证,阳明病是里证啊,没有外证,
这就不行了,这一条主要的忘了。所以这个一定要记住了。
里证反映于外的就叫外证,它不是表证,身热,汗自出,
不恶寒,反恶热也。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
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
恶热也。C194
这一条是讲阳明病初起而见恶寒的原因,以及转属阳
明的辨证要点。
太阳之邪传给阳明的时候,应该出现阳明的蒸蒸而热,
这个病就离开太阳之表,入了阳明之里。但是,在太阳往
阳明过渡的期间,中间有一个过程。

.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邪已经
是到了阳明,第一天不发热,还恶寒的,它应该发热了,
现在它不发热,还恶寒。太阳之邪刚传于阳明,可以恶寒
而不出现发热,就是问这么一个问题。
.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然是得了一天,一日就是开始的意思,有点儿恶寒,邪气
还没完全入里,但是它的倾向是要入里的。.恶寒将自罢,
即自汗出而恶热也。.它这个恶寒啊,怕冷啊时间不会太长
的,也就是一天半天有一点儿恶寒,这个恶寒很快就停止,
就出现阳明的汗出而恶热。所以这一条就是说邪气往阳明
传入的时候,它有一个过程,它不能说是一下子就到腑、
到了肠胃了。在它的邪气还没有完全入到肠胃里的时候,
它可能有一点儿恶寒,但是这个时间是很短的,恶寒就要
停止,就要出现发热、汗出等阳明的主证。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
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
此为阳明病也。C195
这一条接着上条讲恶寒自罢的机理。
阳明居中,属于土。土是万物所归,所以邪气到了阳
明,就像万物归于土。.无所复传.,到了阳明,到了阳明
了时间就很长了。这就说明和上面阳明它有经有腑,那么
经邪的时候,它可以传,到了腑了,腑就聚了,成了实了。
经邪在经,不能够凝聚,所以经邪可以变动,可以传变;

那么到了腑,邪气就凝结,构成了胃家实,它就不像经邪
那么样的灵活的传变了。所以这样是.始虽恶寒.,开始还
没到腑的时候,在经的时候,还有点儿恶寒。.二日自止.
到了第二天,已经到了阳明腑了,就不恶寒而发热汗出。
.此为阳明病也.。这个就叫阳明病。突出这么个精神,
阳明有经证有腑证,经证是在外头的,腑证是在里的,有
传到经和传到腑的不同。在阳明经的时候,邪气不能够凝
集,因为.经者径也.,只有到了腑,到了胃肠,它才能够
凝结,所以古人就作了个比方,胃属于土,邪气等到了胃,
就像万物归于土,就无所复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5/21 21: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185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
因转属阳明也。C196
这一条讲太阳病汗出不彻,转属阳明。
太阳病也有.发其汗,汗先出不彻.的转属阳明的,
和这个意思不一样,两个方面的意思都有。第C196条,
本来是太阳病,太阳病刚一得病,医生就用了发汗之法,
这是顺、不是逆,发汗解表治疗太阳是对的。但是,.汗先
出不彻.,汗虽然是出了,.不彻.这个..字当个..
讲。这个字的说法很多,有的注家说.汗先出不彻.是汗
出不彻底;有的注家说是汗先出.不达.,通达的达;也有
..字讲的。我认为还是当个..字讲好,因为以
后还有....字讲的内容。如果这个地方讲作.
.,底下就矛盾了。

虽然发了汗,邪气可没解。为什么没解?发汗一次不
解还可以再发汗,也可能是发汗发的不得法,所以不能够
说因为发了汗,邪气都解,也有邪气不解除的时候。由于
汗出而邪气不解除,.因转属阳明也.,太阳的表邪转属阳
明,这个转属阳明和.何缘得阳明病,太阳病,发汗或下,
利小便,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的意思不一样,
那个是发汗、利小便亡了津液,这个没亡津液。所以《伤
寒贯珠集》的作者尤怡提出个人的见解,我认为是很好的,
为什么?就是这两个都是转属阳明,前面那个亡津液的转
属阳明就是成了阳明的腑证;这个因转属阳明属于阳明经
证。太阳之邪没往里去,传到阳明之经,为什么?这个它
没伤了胃中的津液,还没有传到阳明之腑。以此为别,伤
津液的就传到阳明腑,没伤津液的传到阳明之经。
185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
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C197
这一条讲伤寒转属阳明的见证。
太阳之邪传到了阳明以后有一个特殊的反映,就是濈
濈汗出。.伤寒发热无汗.,这是邪在表,是麻黄汤证。.
而不能食.,出现了呕还不能吃东西,这是里气不和,胃气
不和。里气不和,太阳的表邪有内入的倾向,从呕不能食
来看,很有点儿像邪气要往少阳经传入。.而反汗出濈濈然
.,假如呕不能食是少阳之气不利,应该出现少阳证,如
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心烦喜呕,现在这些少阳证不见,

以前没有汗,现在反倒.汗出濈濈然者.,濈濈就是汗出连
绵不断的意思,濈濈者,水流之貌也。有位同学问陈慎吾
老大夫什么是濈濈汗出,陈老就说出完一身又出,连绵不
断。学生说,到底什么是濈濈汗出,我怎么总还不明白啊。
陈老就说,这么说你还不明白,那怎么办啊,那时候正是
热天,六月天,他说你到操场上跑两圈后,喝一碗开水,
体会体会这个意思。这个学生跑完两圈,喝了一碗开水,
劈头盖脸地出了汗,说:陈老,这回我知道了。
汗出很多啊,一身未了,又出一身,这种汗是只有阳
明才有。阳明有热,燥热外蒸,所以汗出较多,这种汗一
出来,是转属阳明也。这个是伤寒的表邪就要转属阳明了。
这个不是转属于少阳,不要因为呕而不能食,谓之少阳。
实际上是转属阳明。何以见之?因为濈濈汗出,阳明里热
盛逼津液外渗,所以他才能出这样的汗。少阳出汗只能合
目汗出,是盗汗,不能出这样濈濈之汗。这个濈濈汗出,
反映邪传阳明,这是很有诊断意义的。因为这个时候,肚
子胀满、疼痛、大便秘结都还没有出现,只出现了一个濈
濈汗出,就知道邪气传于阳明了,所以这个症状很有诊断
意义。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C198
这一条讲阳明主脉,以此来反映病机。
阳明的脉象是大脉。这个大,包括现在所说的洪脉,
因为这个脉来的面积宽阔洪大,所以古人就比喻了,叫做

洪,.水之大者,谓之洪.,发了大水了叫洪水泛滥。大水
就有波涛,用波涛汹涌形容人的脉象、脉状,.洪脉来之拍
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脉来的面积很大,来势也很凶,
很有力量,这是洪脉的特点。
.伤寒三日.是言过程,伤寒就是外感病,三日就不
是一日,开头的时候是太阳受之。.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
不传也。.意思是一样的,到了三天,不是开始阶段了,如
果传经了,就可以传到阳明了。伤寒三日,邪传阳明,阳
明的阳气昌盛,胃的气血充盈,所以抗邪有力,阳气有余,
形成阳热证,所以脉来洪大,.阳明脉大.。大脉和实脉不
同,大脉不等于实脉。实脉是言其力量,所以李濒湖还把
实脉和洪脉作了个比较。.洪脉来势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
澜。.洪脉和实脉的对比,实脉就是按之比比而坚,跳得很
有劲;洪脉是来盛去衰,它的力量不如实脉。
阳明病的胃家实证脉是沉实而有力的,这个为什么脉
大?因为是伤寒三日,时间不太长,邪气将入阳明,还不
可能构成肠中有燥屎五六枚,还没有达到那样的程度,而
处于阳气旺盛,抗邪有力的阶段。所以它是洪大脉。如果
因热成燥,因燥成实,大便七八日而不下者,那脉就见实
了,脉沉实而有力。所以,阳明脉大和伤寒三日要联系起
来看。大者,脉在指腹,就是指头肚以下面积宽阔而大。
大是个面积,也可以说是脉搏的范围比较大。大脉的反面

就是小脉,大小是相对的。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
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
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C199
从这一条到第C212条的重点基本上是论阳明的湿热、
寒湿以及胃虚、胃冷的一些情况,同时还有一些不可泻下
的意思在里面。这样对比,加强了辨证的能力,就是要一
分为二地看阳明的问题,既要看到阳明的因热成燥、因燥
成实,也要看到阳明的因热而成湿,或者是因寒而成湿。
这一条讲太阳与太阴、太阳与阳明的脉证鉴别,说明
阴阳病证有出入转化的机制。从阳明和太阴的表里关系来
讲,阳明主燥,太阴主湿,燥和湿不同气,这两经一个是
阴经、一个是阳经,是不同的,但是它们有内在的联系,
通过脏腑、经络相表里建立起来的联系。这一条就论阳明
病的时候和太阴是有关系的。不要就看到胃,还要看到胃
有阴阳互相转化的机制,这一条具体来说明这个问题。.
寒脉浮而缓.,这个提法在大青龙汤证有过。伤寒应该脉浮
而紧,为什么.脉浮而缓.?缓就是紧去了,紧脉变缓了,
太阳之邪化热,脉就不紧了,因为紧属于寒。
表邪由寒化热就有变化了,就要往里来,化热入里有
阴阳之别,一个是入阳明,就是太阳之邪化热入里传到阳
明,另一个是入里而传太阴。它是入阳明还是入太阴?这
得有一个鉴别,有一个比较啊,.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

阴。.如果这个人手足一身皆热,而且还有烦渴的,就叫.
在阳明.。现在这个,身上不发热,只有.手足自温者.
手脚发热,周身不发热,这就不是.系在阳明.,而是.
在太阴.。什么叫做....就是联系,凡是联系的
都是有双方的问题,两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叫做..字。
现在这个病是太阳,.伤寒脉浮而缓...是太阳,
有太阳之表。紧脉变成缓,浮脉还是没有变,邪还在太阳。
怎么就.系在太阴.了?这实际上有点儿太阳、太阴并病
的意思,就是太阳之邪还没有解,而太阴之邪已经出现了。
脾以四肢为表,脾主四肢,所以他手足自温。这个自温,
就是说太阳之热在太阴了,而不是寒在太阴。寒在太阴可
能手足自冷,手足自温是热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既然是邪气不在阳明而在太阴,
太阴主湿,脾有了病了,不能运化水湿,它就从湿化,与
系在阳明的燥化是相对应的,那么湿还加上热,湿热蕴蒸,
这个人就应该浑身发黄了。这叫湿热发黄,怎么知道湿热
发黄?因为他手足自温。湿热发黄有一个小便不利的症状,
因为它有湿,小便就困难了,湿邪无路可出,在里郁积,
和热邪互相熏蒸,而变成发黄。
.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这是推理,倘若这个人
小便自利,湿邪有出路,能随着小便的排泄而排出体外,
那么光有热、没有湿,就不能发黄,因为湿热蕴蒸才能发
黄,现在,小便利,湿有出路,只有热而没有湿,所以不

能发黄。不能够发黄,是湿去而热留,到了七八天,.大便
硬者.,小便利了,大便就变成了硬的。这是太阴外出于阳
明,热化燥了,大便就硬了。大便一硬,就成了胃家实,
.为阳明病也.
湿有小便不利,燥有大便当硬。无论是在《伤寒论》,
还是在内科杂病的治疗中,这都是一个有指导作用的理论。
小便不利,湿热凝结,就要出现发黄。有湿就小便不利,
等小便利了,湿去热留,外出阳明而燥化,大便就硬了。
太阴主里,阳明主表,所以邪气由里出表,由阴出阳,从
湿热而变成燥热,可以见到阳明和太阴的表里的关系、内
在的联系。这就是中医的病理学的理论,要品尝它的味道,
慢慢地体会它的精神。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C200
这一条承接上条论述邪传阳明的见证。
既然转于阳明了,大便就硬了。.伤寒转系阳明者,其
人濈然微汗出也。.这一条还是联系上一条来说的,说伤寒
的邪气如果是转系于阳明,不但是单纯的小便自利,而且
.其人濈然微汗出也.。阳明里热一盛,热蒸于内,汗出于
外。怎么知道邪气已经转系阳明了?大便硬。那是至七八
日啊,不是马上就知道的。要是一二日、二三日你怎么知
道邪气已经转系阳明了?是濈然微汗出。邪气只要是转系
阳明,热蒸于内,汗就要出于外。

微汗出和濈然是不矛盾的,因为阳明的腑热刚成,时
间不很长,它刚要一作汗,这时候汗出的不太猛。但是它
已经出汗了,不是太甚,濈然而连绵不断。开始的时候就
要见微汗出,一定要是濈然的、连绵的,越出越多的。这
样就形成了阳明发多汗。什么问题得有开头、末尾,刚一
出汗的时候,可能是出的少一点儿,但是阳明的汗总是濈
濈之汗,连绵不断的。
这一条和上一条是联系的。伤寒之邪不转系太阴,转
系阳明。转系太阴,手足自温;转系阳明,一身手足尽热,
其人濈然微汗出。这是由伤寒而转系来的,下边的,太阴
之邪,小便利了,湿去而热留而外出于阳明,至七八日从
燥化,大便硬了,在七八日以前,如果邪热到阳明的时候,
其人也可能出现濈然微汗出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07: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
风,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C201
这一条是论阳明病经腑俱病不能下之太早。
阳明中风是阳明受阳邪所伤,这和伤寒不同,伤寒是
被阴邪所伤。被阳邪所伤,化热就很容易了。伤在什么地
方?就是经也有邪,腑也有邪,经腑俱病,也即是阳明的
表里为病。里边不和,阳明胃家也有点儿实,它就腹满,
气机不利就有微喘。肺与大肠相表里,中焦已经成实,影
响肺气,所以就微微有点儿喘。这是个里实证。.口苦咽干.
是言其热很盛,口也苦,嗓子也干,阳明的胃热啊,内热

挺盛。
.发热恶寒.,说明,还有阳明的经表之证。阳明的在
经之邪还没有解,所以还有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浮是
主有表,紧是主实。阳明病的脉浮紧和太阳病不同。太阳
病的脉浮紧指风寒,阳明病的脉浮紧是指既有表邪,里气
也实,紧代表实证。这样阳明的经腑俱病、表里俱病,应
当先解其表,后泄其里,或者表里两解。.若下之.,倘若
光看到腹满微喘、口苦咽干的燥热问题,用泻下的方法,
这样就下之太早,后果是在表的邪气趁着误下就中于里,
腹满又严重了,.小便难也.,外面的热气也入里了,津液
更受伤了。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C202
这一条以中风、中寒两个邪气来辨别阳明病胃腑的一
些具体情况。
阳明病涉及到胃,有一个能食和不能食的问题,因为
阳明主里。太阳主表,有一个汗出和无汗的问题。太阳的
中风它就汗出,伤寒就无汗。.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
不能食,名中寒。.风是阳邪,阳邪中了阳明,阳气杀谷,
就能够运谷、化谷,所以就能食。寒邪伤了胃阳,胃阳虚
了就不能消谷,所以就不能食。这一条以能食和不能食来
分析中焦的寒热。
这里分析中风还是中寒,实际是在分析疾病的寒、热

的性质。阳明是个腑病,它的来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传
经之邪,一个是自受之邪。传经之邪都是风寒化热入里,
所以这个病是见于热性病多一些,病理变化热证偏多。阳
明自受之邪不是从传经来的,是阳明本身受的邪气,它在
化热问题上和传经之邪稍微就有点儿不同。阳明本身自受
之邪,不见得非得化热,阳明可能是被热所伤,也可能被
寒所伤,所以不受化热的限制。
自受之邪有两个,一个是风,一个是寒。风容易化热,
寒伤阳气、易成寒证。所以胃腑受病分寒热、分风寒是很
重要的。从哪里分?就看能食还是不能食。能食者一般是
热,属于阳的;不能食,属于寒,属于阴。这和病人胃气
的盛衰有关系。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
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
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C203
这一条具体联系一个病讲中寒。
这是个什么病?张仲景自己说是.胃中冷.,冷就是寒。
由于胃中有寒,阳气就虚,所以水谷就不别了,结果小便
就不利,大便就初硬后溏,二便就失调了。阳明病中寒就
不能食,因为阴寒邪气伤中了胃阳,胃阳受伤,腐熟水谷
无权。
为什么还手足濈然汗出?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外渗,才
有手足濈然汗出,现在这人是中寒,.胃中冷.,水谷不腐

别,为什么还手足濈然汗出?这一条很重要,如果分析不
清,就会导致下边的第C205.阳明病,不能食,攻其
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
热必哕.,也分析不清,容易把虚寒证当成燥热证来治。.
中冷.的手足濈然汗出,和阳明病的手足濈然汗出是不同
的,阳明病的手足濈然汗出啊,一般汗都是热的,胃中寒
的手足濈然汗出一般是凉汗。手足濈然汗出,其汗必冷,
此乃胃寒而阳气不固之象。这个出汗是指阳虚不固之汗,
和阳热蒸腾之汗,有本质的不同。一个是热实,一个是虚
寒。
这样一来,胃已经有寒了,水谷就不别,应走小便的
不走了,应走大肠的也发生障碍了,所以二便发生改变,
一是小便不利,二是大便溏泄,不成形。.初硬后溏..
.就是大便开始的那一段是硬的,后边是溏的。.初硬.
是现象,后边的..是本质。胃阳不振,胃阳不固,水
寒内凝,一个方面小便不利,另一个方面大便初头发硬。
这个.初硬.不是燥热而是中焦的阳虚,水寒之邪内凝,
津液不利,所以初头是硬的。.后溏.正是肠虚有寒的反映。
虚寒证往往有一点儿假的现象,像是有热、有燥,实际上
不是。阳明病的大便燥结,那就不是个初头硬的问题了,
那是燥屎六七枚啊,很硬的,像算盘子,一块一块的下不
来。这个是将解大便的那一块很硬,有点儿困难,等着把
那块解下来,后边都是稀的,都是不成形的溏便。这反映

胃阳虚水谷不别,寒气凝结,津液利。
这个病,从古代医学上来看,.此欲作痼瘕...
是坚固,...气聚也.,这是古代的一种证候名,就是胃
虚而有寒,寒气还要凝结,就要作痼瘕之证。这种痼瘕之
证,很像大便的燥结,大便初头硬,也像阳明有燥热,手
足濈濈汗出,实际是寒凝的问题。寒凝,阳虚不化,津液
不守,所以手足濈濈汗出。不能够拿着.初头硬.来代表
一切,和阳明的燥屎那是不一样的,这是个假象,不是个
本质的问题。本质的问题是在大便的溏泄。所以这个病还
是胃中冷,水谷不别的古代的所谓的寒气凝结的痼瘕之证。
有似于阳明的燥热,实际上不是的。
胃中虚寒,水谷不别,颇类似于阳明的燥实证。有濈
濈汗出,大便还初头硬。意在言外,肚子还有点儿胀、还
有点儿疼。因为它有痼瘕,瘕者,气有凝聚。但是这都是
虚寒的,不是燥热的。这样来加以鉴别,如果将这个病错
误地认识为是阳明的实证,用泻下之法,而不是用温法,
后果是什么样子?我们看第C206条。
192阳明病,欲食,小便不利,大便自调,其
人骨节疼,翕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
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C204
这一条说的是阳明病的中寒不能食,.阳明病欲食.
不能食就为阳虚啊,能食就是胃阳不虚。能吃,还愿意吃,
说明胃气好,胃气一好,它就不欲作痼瘕了,就不是大便

初硬后溏了。它的大便自调。大便自调和初硬后溏不一样,
阳明病欲食和第C203条的不能食不一样,这两条要对比。
.小便不利.,说明还有水湿之邪,.其人骨节疼,翕
翕如有热状.,不但是里有湿邪,在体表也有一些寒湿之邪,
骨节疼痛是体表有邪、寒湿作疼。.翕翕如有热状.,发热
不是太厉害,言外之意,不是外感的风寒,是水湿之邪的
闭郁。虽然有些阳气怫郁,但是热比较温和,不太厉害。
阳明的胃气还好,还能吃东西,大便还自调。这样,
水湿之邪也有,不是太厉害的,阳明的胃气还比较强盛,
正气还是占据优势,邪气也不太重,所以它有自解之机。
.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奄然.就是忽然间就发
狂了,精神烦躁不安。狂代表阳气的发动,要和水湿之邪
要进行一下搏斗,反映正邪斗争,胃阳之气要驱邪外出的
一个表现。等到正气能够把邪气拒之于表,它就濈然汗出
而解,浑身出了一身透汗,邪气就解了,骨节疼、翕翕发
热,水湿之邪的郁闭也解了。
.此水不胜谷气.,水湿之邪打不过胃中的胃阳之气,
.与汗共并.就是邪气跟着出汗一起出来了。这时候,.
紧则愈.。这里有争论,有的说脉紧则愈就是看看脉跳得挺
有劲的,正气恢复了,邪气去了,所以它脉紧。紧言其脉
搏有力。也有的说脉紧去则愈,因为这个病有一些水寒、
水湿之邪,可能脉有点儿紧,出汗以后,脉紧去,脉就不
紧了这个病就好了。总之,关于脉紧有两个观点,一个说

脉紧是反映正气恢复了,一个说脉紧是反映邪气去了。
我个人认为,应该把两个观点都结合起来,因为正气
恢复,邪气当然就虚了;邪气去了,正气当然也就恢复了。
从病机上来说,应该是一致的,至于.脉紧则愈.这个.
.是在前面还是在后面?这个不敢说,病都好了以后,
脉还见紧,体会这个精神就可以了。是不是真正的脉还见
紧啊,还是以前脉紧现在脉不紧了,这个事没法定论。日
本的学者丹波元坚氏说.姑从成注.。成无己的说法.阴阳
气平,两无偏盛则愈。.所以这一条和上面那一条是做比较
的,上边那一条是.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下边这一条
.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