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励杏老人

(转帖)从徐文医生被严重砍伤所想到的--医生是弱势群体(张友平医生的BLOG)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4/4 23: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医院延安西路分院一患者家属挥刀威胁护士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31日13:10    东广新闻台
  今天上午9点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延安西路分院发生一起病患家属和医务人员争执的事件,一名男子由于认为花了较多医疗费用,但家人的治疗效果不佳,突然朝护士挥刀威胁,护士迅速撤离病房后立刻拨打了110求救,警方很快前来控制了肇事男子,所幸事件没有造成人员伤害。

 楼主| 发表于 2012/4/4 23: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医大血案嫌犯六次求医细节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04日 09:08 东方早报

  黑龙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一起患者在医院内刀捅医生的恶性伤害事件,造成医生王浩死亡、三人重伤。从犯罪嫌疑人爷爷的描述中,或许可以看到行凶的真正动因。

  本月23日下午,黑龙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一起患者在医院内刀捅医生的恶性伤害事件,造成医生王浩死亡、三人重伤。从犯罪嫌疑人爷爷的描述中,或许可以看到行凶的真正动因。

  哈医大一院血案嫌犯家属 “还原”两年六次求医细节

  “当时我和我爷爷来哈医大看病。我感觉大夫好像是在麻烦我。之后感觉脑袋一热,就把大夫给杀了。”哈医大一院“3 23”血案发生一周之际,还有2个月才满18岁的嫌犯李某南这么解释为什么要刺杀医生。

  3月23日下午,黑龙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一起患者在医院内刀捅医生的恶性伤害事件,造成医生王浩死亡、三人重伤。

  李某南昨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回忆,其此次就医是为了打“类克”(一种治疗药剂名称)。医生说他有肺结核不能打,要求他先去胸科医院做检查。他将胸科医院检查结果拿回来给医生看后,医生觉得不行,不收他入院。“当时我非常生气,我和爷爷大老远来的,他们不理我,我挺恨大夫的。”李某南说,医生不了解他的辛苦,自己一时冲动犯下大错,“我不应该滥杀无辜。” 此前,哈尔滨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任锐忱曾称,此次案件并非医患纠纷,公安部门已将此案定性为偶发的治疗案件,凶手属于“激情杀人”。

  是因误解激情杀人还是真心不满要发泄?李某南多次治病均由爷爷李禄陪着。从李禄对早报记者的描述中,或许可以看到李某南行凶的真正动因。

  “我对医生肯定有误解,但他们也不全对吧?”李某南在哈尔滨市南岗区看守所接受采访时说,医生确实给他解释了不能打“类克”的原因。“但前两个月我就在这儿治疗,当时大夫给我开了两个月的治肺结核的口服药,吃完药再来,结果这次来又不行了。”他说,医生不了解他的辛苦。

  “发病的时候我非常痛苦,腿部、膝盖和胯骨都特别疼、肿,行动不便。”李某南说,他家离哈尔滨挺远,家里条件也很困难,爷爷还患有胃癌,一次次做检查加上人生地不熟等等因素,让他和爷爷都非常辛苦。

  据警方披露的信息,除3月23日行凶前在哈医大一院就诊这次,李某南还曾于2011年4月到哈医大一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而早报记者从李某南爷爷李禄口中得知,李某南曾六次去哈医大一院治病。从就医到刺人,62岁的李禄是李某南人生轨迹转变的见证人。

  2010年9月 打完针“病情更重了”

  2010年9月,李某南腿疼,李禄第一次带孙子到哈医大一院就医。

  李禄回忆说,当时挂的是骨外科,由副主任医师祁全接诊。片子拍完后,祁全认为可能与风湿有关。李禄随后花25元挂了风湿免疫科的专家号,“专家号费贵,普诊只要5元,挂了号,风湿免疫科主任张志毅连瞅一眼都没瞅,说跟风湿没关系,该上哪儿上哪儿。”

  李禄又折回骨科,祁全认为李某南有双腿滑膜炎,然后决定打封闭针,“打的啥药记不清,在哈尔滨打了1针,后来回家打了6针。”但李禄认为,打完了封闭针,病情不但没好转,好像更严重了。

  昨天,早报记者在哈医大一院门诊处找到了祁全。祁医生说,“在门诊一天要接诊50个病人。”对李某南已没有任何印象。他检索了系统里的记录,没有找到李某南的门诊记录及住院记录。祁全说,新门诊数据软件是2011年下半年才使用的。

  2011年4月 医生责怪李某南“看错科”

  2011年4月,李禄爷孙俩第二次来到哈医大一院,又住入骨外科,这次被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由于强直性脊柱炎归属于风湿免疫科,李禄便拿着病历又找到风湿免疫科主任张志毅。

  李禄回忆说,张志毅这回看了片子,说李某南是强直性脊柱炎,还反问为啥住骨科。“我不住骨科住啥,我来找你,你瞅都不瞅一眼,就说跟风湿没关系。完了又说为什么住骨科。没有他那么武断的!”

  李某南在风湿免疫科又重新检查了一次,最终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李禄说,医生推荐两种药,一种是谊赛普,一种是类克。使用谊赛普整个疗程需要2.3万元,而类克需要3.9万元。李禄征求了家里意见后,决定注射类克。“一次打两支,一支6240元,效果好。”

  风湿免疫科住院医师张娟则表示,因为原来使用的药效果不明显,于是推荐使用了谊赛普和类克。这两种药价格不一样,谊赛普单价便宜,但使用频率高,类克单价贵,但使用频率低,“有时候整个下来类克还便宜些”。

  2011年5月10日 李某南入院突患肺结核

  去年5月10日,为打第二针类克,爷孙俩第三次到哈医大一院。但李某南住院后就高烧,“高烧到41℃,烧了8天,确诊是结核性胸膜炎,就是有肺结核。”李禄说。

  随后,李某南转回到呼伦贝尔市第二人民医院(也称呼伦贝尔市结核病防治院)进行肺结核治疗。因为该院所在地为扎兰屯,当地人更习惯叫这所医院为扎兰屯医院。

  李禄说,李某南这次在扎兰屯医院住了2个月,大约从5月中旬到7月中旬,“医院认为过了传染期了,但强直性脊柱炎严重了,(李某南)走路都费劲。”

  李禄再次联系了哈医大一院的副主任医师梅轶芳,梅轶芳让他来哈医大一院。

  2011年7月 治肺结核期间情绪异常

  2011年7月中下旬,爷孙俩第四次来到哈医大一院,“从扎兰屯直接到哈尔滨,风湿免疫科住院医师张娟接待的,说必须找梅老师。”李禄说,梅轶芳当时不在医院,于是在电话中告诉他,回家再吃3个月口服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再治疗肺结核。李禄说,自己当时就想不通,“去了又让回去。”

  但早报记者向张娟求证此事时,她只记得去年三四月份接待过李某南,当时是从其他科室转院过来的,并注射了类克。

  从哈医大一院出来后,李禄爷孙俩又回到了扎兰屯医院继续治疗肺结核,这次住院又住了2个多月。“在医院用了20多天异烟肼,但成天一站就傻笑。” 扎兰屯医院后来通知他们,不能再用异烟肼了。

  这次住院,李某南变得有些异常,经常一个人傻笑,不时还会突然激动。一次李某南对爷爷说,不打工了,要再上学。李禄当时满口应允下来, “然后(李某南)就在走廊里,大叫‘又能上学了’,不正常。”李禄说,还有一次,李某南接到家里电话说父亲减刑了,“五更半夜激动得在医院走廊里叫。”

  扎兰屯医院建议开药回家治疗,李禄也担心李某南闹腾影响其他病人,只好同意。医院每次开20天的药物,并要李某南隔20天就去复检一下。

  去年9月末10月初,李禄再次和哈医大一院联系。他说,梅轶芳答复他称还不行,结核还得治疗。

  2011年12月 结核病没好 风湿病加重

  到去年12月初,因为强直性脊柱炎严重,爷孙俩第五次来到哈医大一院。“这次是郑一宁接待的,在医院拍了片子,医生认为李某南结核还没好。”李禄表示,还特意拿了片子给哈尔滨胸科医院看。这次用药就用到2012年3月份,爷孙俩觉得这次结核治好了,但强直性脊柱炎却越来越严重,李禄说,“拍片子(显示),膝盖头磨薄了,骨头要坏死。”

  2012年3月23日上午 不让进诊室“脸色变了”

  2012年3月,爷孙俩第六次来哈医大一院住院治疗。他们这次似乎抱着很大的希望。李禄家所在的保丰满居委会分管该片区的董丽新说,3月22日早上在大杨树东火车站碰到李禄,李禄高兴地说,孙子这次去哈尔滨有希望看,打5针(类克)就行。李禄也告诉早报记者, “治脊柱炎,我就信着哈医大一院的类克。”

  爷孙俩乘火车,于3月22日晚上出发,次日早上8点多到了哈尔滨,然后直接坐了公交车来到哈医大一院。两人直接找到郑一宁。

  李禄说,郑一宁和一个瘦高个男大夫说,还得去哈尔滨市胸科医院检查一下。爷孙俩赶到哈尔滨市胸科医院拍了片子,返回哈医大一院时还不到12点。但郑一宁告诉李禄,说他没有拿胸科医院的门诊手册。

  李禄让李某南自己去胸科医院取门诊手册,自己则去调李某南此前病历,并帮助一位住院亲戚办了点事情,然后回到宾馆休息。

  李禄所住旅馆的登记信息显示,李禄爷孙俩于当天14点03分入住。大概15点30分许,李某南拿回了胸科医院的门诊手册,回到宾馆。爷孙俩又去了风湿免疫科。

  因为梅轶芳不在,郑一宁就领着爷孙俩找到副主任医师赵彦萍,“郑一宁说带我进去,不让某南进。这个环节看出某南不满意,脸色和原先不一样。”李禄告诉早报记者。

  据李禄介绍,赵彦萍先看了胸科医院的片子,说结核确实没好,但在不治疗脊柱炎的情况下,吃不吃口服药无所谓。要我们休息3个月,再来治疗脊柱炎。我们主张打类克,她说结核还未痊愈,打类克确实不行。

  李禄说,自己出来后,将情况告诉了李某南,他也没什么异常,两人就直接回了旅店休息。没料想,就在李禄休息期间,悲剧发生了。

  为了印证李禄所讲的李某南在哈医大一院就诊情况,早报记者去找哈医大一院风湿免疫科的张志毅及赵彦萍,但被告知外出,而梅轶芳则出国未归。

  2012年3月23日下午 李某南行凶后自残

  李禄说,23日下午从哈医大一院出来后,自己和孙子就回到了旅馆。但旅馆老板娘告诉早报记者,只看到李禄一个人回来,没看见李某南。

  据李禄介绍,忙碌了一天,加之小旅馆很暖和,他回到宾馆后提醒李某南饿了可以喝家里带来的袋装奶,然后就睡了过去。

  16点到17点之间,旅馆老板娘正在旅馆门口的电脑上闷头玩游戏,突然看到李某南走了进来。“脖子、手上在流血,顺着脚步滴了一溜过去。”老板娘以为李某南与人打架了,问李某南话,他也不开口,只是快步走到所住的房间。

  老板娘听到李某南在里面说,“我把医生给捅了,我也不想活了。”

  这句话是李某南对着被开门声惊醒的李禄说的。看他浑身是血,脖子上还在流血,李禄扯卫生纸还有床单给李某南擦了擦,随后又带着他去急诊室包扎,“郑一宁正好也在包扎,看见就嗷嗷叫,挺激动的。”李禄说,医生纷纷跑出,就剩下他们爷孙俩在里面,“我就说,杀人也好,放火也好,总要抢救吧,后来一个男的回来给他包扎了。”

  过了一会,负责哈医大一院片区的哈尔滨市公安局南岗分局邮政派出所的民警赶到,将李禄隔离。

  邮政派出所民警何全军向早报记者讲述了抓捕李某南的经过。他说,接到报警后随即出动两辆警车10余名警察。在哈医大一院的门诊室,何全军看到一个1.7米左右、身材瘦弱、看着有些营养不良的青年瘫坐在医床上,背靠墙,左边是医生给他包扎,右边一老人在给他脱衣服。

  何全军走过去询问,青年说自己行凶了,于是将其控制。何全军回忆,李某南很虚弱,但回答问题都很平静,也没有太多恐惧。

  邮政派出所副所长苗岐亮说,李某南脖子上的伤是其自残时捅伤的,而手上的伤口应是其行凶时,折叠刀刃折回时割伤了自己。

  目前,李某南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刑拘。对于李某南是否存在精神问题,负责处理此案的南岗公安分局刑警大队大案中队中队长王海龙表示,犯罪嫌疑人表达清楚,家属也没有反映他有其他疾病。一位民警也透露,审讯时李某南“问什么答什么,逻辑性很强”。

  嫌犯父母离异 其父被判死缓

  ◎嫌犯李某南

  据李某南家人介绍,李某南1994年5月出生,出生10个月后,父母离婚,“他爸主动提出离婚,只要了儿子,其他什么都不要。”

  李某南三四岁时,父亲又因为伤害罪、抢劫罪在河北被判处死缓。“那个时候他爸说自己不想活了,孩子是他活的唯一希望。”此后李某南一直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李某南的爷爷李禄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大杨树镇的一座低矮平房内。李禄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入狱多年,女儿已经成家。只有二儿子夫妻和自己住在一起,但是平时基本在外打工。李禄夫妻平时就带着李某南,及某南叔叔、姑姑的女儿一起生活。

  李某南读书时成绩并不好,读到初一便辍学,“他自己不想念了,在家呆了一两年后,经常腿疼。”李禄说,当时看医生,医生也没找出病因,判断说大概因为生长发育。

  2009年到2010年间,李某南在北京打过两次工,但总共不到10个月,“想为家里减轻负担,这孩子很小心,而且知道他爸爸(在狱里)要用钱。”

  打工期间,李某南的腿仍旧很疼,在北京的一所医院简单看了下,没能确诊,就返回了老家。此后便开始了漫长的看病过程。

  李禄原是大兴煤矿的工人,七年前就已退休,目前每月退休金1300元左右。李禄自己身体也不好, 2009年7月做了一次胃癌手术,为此借的钱还没还清。

  当地居委会于2008年给李某南办了低保,每月有100多元的补贴。

  据李禄介绍,给李某南治病一共花了六七万元,去年一年光为看病路费、旅店费就花了一万多元。因为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报销了2.2万元,大杨树镇伍丰满社区主任刘彩杰说,低保户大病报销这项还给李某南报销了4000元。

  李某南的叔叔李春明说,李某南不是那种从小就很坏的孩子。“他从来没和小孩打过架过,吵架都没有”。对于死伤者家庭,他说如果有能力愿意赔偿,“如他们同意,我打工去,不要工钱,工钱都给他们。”他也特别表示了对于王浩之死的歉意。

  不过李某南的家人也坦承,李某南比较内向,“不爱出去玩,来了人也不怎么会说话。”但孩子不是坏孩子,至今仍不敢相信这种事怎么会发生在某南身上。

  李某南家人还提到了李某南的异常情况。

  奶奶说,某南平时总傻笑,“问他‘你笑啥’,他说‘没有没有’”。去年10月份,李某南父亲从监狱里来电话,说快出来了,“他就跑出去大喊,说‘我爸快回来了’。” 还是奶奶出去把他给追了回来。

  李某南的父亲明年四五月份就要刑满释放,爷爷和叔叔一直担心,“到时候他(李某南的父亲)出来知道这事,再惹事端。”

 楼主| 发表于 2012/4/4 23: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生与患者同为体制牺牲者   

      
在医疗体系改革中,医生只是最后一环缺乏话语权,恶劣的执业环境下医生同为体制受害者
长期以来,医生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相去甚远。纵观历次医疗体制改革,医生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在医疗“伪市场化”和以药养医的大背景下,医生的收入与医院的经济考核体制息息相关,多开药多检查虽然令人反感,医生也的确从中获利,但对比医生培养的高投入,工作的高强度和职业的高风险,其工资所得的确与付出不相符合。中国医生的平均工资仅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19倍,而在其他国家,医生算相对高收入人群。相比更加合理的“以医养医”制度,“以药养医”的模式将医生推到了医患纠纷的前线,媒体对一些医患纠纷的偏向性报道,同样让医生成为众矢之的。

在一份杂志的“职业声望排行榜”上,医生被称作“最受人非议的职业”。另外两个被提名的职业是警察和保安。医生价值得不到相应的尊重,以及恶劣的执业环境,让更多医护人员面临执业选择的困惑。一项医师执业状况调查显示,78.01%的医师不希望自己的儿女从医,支持、肯定从医的父母仅占6.83%。以2005年为例,全国医生总数193.8万人,不但低于历史最高水平,而且比1997年的数量还减少了46595人。尽管在患者看来,医生的形象早已充满负面色彩,但或许,医患之间本不应为敌,他们都是医疗体制的牺牲者。 [详细]

【延伸阅读】中国医生:活多、钱少、高危(网易另一面)
   
遇难的王浩曾说过:“等我当了医生,一定会对患者很好很好,绝对不收红包和回扣。”
“伪市场化”医改让患者养医院   

      
医改自1985年始,扩大医院自主权却是“只给政策不给钱”,政府卫生投入逐渐减少
中国近30年的医改,追根溯源的话,始于1979年元旦时候前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的一句话:“卫生部门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正式启动医改,则是在1985年,其核心思路在于“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对医院进行财政定额补贴,同时下放定价权。然而在当时百废待兴的大背景下,医疗卫生并没有被放在首要位置考虑,改革的手段从最初就十分明确——“给政策不给钱”,政府的直接投入逐步减少。以江苏省为例,省财政补助占医院工资总额比例,1985年为60.39%,1988年降至31%。

把时间线拉长范围放大,财政医疗支出同样逐步减少。统计表明,1980年,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1/3,到1990年降为1/4。而到目前为止,公立医院的预算中,财政“定额补贴”的比重已经缩减到10%左右。于是,随着卫生总费用的逐年扩张,财政补贴的逐年减少,医院“创收”热情高涨,增加医疗卫生投入的沉重负担被转移到医疗服务的消费者身上。早在医疗改革初期,就开始出现一系列乱相,医生走穴、药方里开出电饭煲等,成为当时议论的热门话题。 [详细]

【延伸阅读】中国式改革之医改长征(网易另一面)
   
网易当事人:哈医大案医生没有责任[详细]
      
政府主导的其实是“伪市场化”,政府出钱少的同时还在全方位主导医疗卫生服务,医院只能将成本转嫁消费者
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的需求逐渐膨胀,改革开放以前那套原有的医疗体系确实已经无法适应,因此很多人将此后出现的种种医疗问题归结为医疗的市场化。然而,当时政府所主导的和此后所做的完全是“伪市场化”。绝大多数医院的院长任命权,集中于政府之手。如果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数目不够,需要新设,一律经由卫生行政当局审批。医生和护士虽然差不多都是聘任制,但合法行医的资格都要由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审查和批准。其中,公立医院(包括国有和政府办医院)扩大执医人员的数量,还要受到政府人事编制的严格限制,即使技术上合格,没有编制也不行。

而无论是成百上千种的医疗服务,还是药品和用品的供应价格,在体制上都仍然由政府实行价格管制。医疗服务体制尽管表面上呈现出“市场化”甚至“过度市场化”的样子,但本质上仍然是由政府主导。政府管制医疗服务的权力依旧,但政府的卫生预算比例却下降了不少。197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中来自政府预算的比例为32.16%,到1996年却下降为17.04%。缺乏“市场准入”的伪市场化下,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无从谈起,医院的地位和状况十分尴尬,“看病贵看病难”并没有因医改而缓解。[详细]
   
以药养医和药品集中招标导致药价飙升   

      
1989年起,医疗体制改革使医院获得买药盈利的合法权力,“以药养医”成为现实
1989年,卫生部、财政部、国家物价局联合发文,提出全面实施医疗机构承包制,医疗机构实行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主支配财务;允许医疗卫生人员和医疗机构从事各种有偿服务。自此,中国医疗机构的经费来源只剩3个:地方财政拨款、医疗服务收入以及药品差价收入。由于地方基层财政负债累累,医疗服务收入又被物价局价格限制,无论是护理费、手术费还是诊疗费都远低于家政小时工的费用,不得已之下以药养医成为现实。

由于医疗服务定价普遍明显偏低,使得医院仅靠医疗服务收费根本不能弥补其经营成本。因此政策上明确允许医院以15%的药品进销差价来弥补亏空,这就是通常所讲的‘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这一机制使得医院获得了通过卖药获得盈利的合法权力。使得药品销售与医院、医务人员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在这样一种补偿机制下,药价越高,医院的盈利越多,医院工作人员的收入也就越高。此口一开,医院自然会充分利用这一政策谋取收入。近几年在医院的总收入中,药费收入占60%以上,卖药成为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 [详细]
   
政府投入不足,市场化又不彻底,医院只能“以药养医”,药价飙升。
      
医疗体制赋予医院在药品销售中的行政垄断地位,医院在买卖双方双向垄断
尽管医院可能因为专业化人才而形成诊疗服务的自然垄断,但在分工高度发展之后,现代医院在药品零售商不可能获得自然垄断地位,目前国内医院在药品零售商的垄断完全是行政垄断,罪不在医院而在于医疗体制的弊端。按照国家现行政策确定的药品特别是处方药零售体制,公立医院控制了绝大多数处方药的零售,并且公费医疗及医保定点单位几乎全部是公立医院,因此现阶段公立医院控制了80%以上的药品零售份额。而面对患者,医院处于卖方垄断地位,患者更没有什么讨价还价能力。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基本没有选择权,只能接受医院的垄断高价。

在医疗服务价格管控和以药养医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公立医院虽名为非营利性医院,但几乎所有医院都变成了从药品销售中获利的营利性机构。在药品的使用上,基本是哪种药品给医院带来的净收入多,医院购进和销售这种药品的积极性也就越大。开大处方、开高价药以获取药品销售利润,成为一些医院的通病。据官方数据显示,2000年到2011年间,无论是门诊费用还是住院费用,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份额均维持在44%的水平之上,一些中小型地方医院甚至高达70%。 [详细]
   
      
2000年起,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逆市场而行,行政干预下政府部门分利药价飙升难以避免
2000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数易其稿的《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实行医药分开,试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然而实施起来,医药分开阻力重重,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却一路畅通,或许利益才是主要原因。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纷纷成立招标办,收取“进门费”,而药企仍然需要对医院进行二次公关。这种逆市场的行政干预、垄断经营,生出诸多怪像:同品种、相同质量的药品报价最低的未中标,中标的都是价格较高的;标底过低,企业除非假冒伪劣,否则无法接受。

政府集中招标的过程不是降低药品费用的过程,不是减少返利回扣等不正之风的过程,而是相关政府部门参与药品利益分配的过程。原本希望在药品采购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透明度降低药价,但结果不仅坚冰未打破,医药也未分开,反而是"药品政府招标采购"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厂商、各级代理商、医保部门、物价部门、药品招标采购部门、医院(医生)均拴在一起。而真正用钱买药的患者只能坐视药价攀升。可以说,医疗体制中医院在药品零售市场上的双边垄断地位是导致药价虚高的根本原因,医疗服务价格低估导致的“以药补医”机制赋予医院这样做以合理性和合法性,收益率管制进一步诱导医院进销高价药,过于宽松的新药审批加上单独定价制度为药厂提高药价、医院购销高价药提供了便利。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源于政府管制措施的失当。 [详细]

【延伸阅读】谁在诱导中国人“过度医疗”?(网易另一面)
   
管办不分让民营医院难以进入市场服务   

      
管办不分和政府主导的医疗体制下,公立医院对医疗消费需求膨胀反应缓慢
在1985-2005年间城乡居民家庭的各项消费开支当中,城镇家庭交通和通讯的消费开支平均增长了69倍,农村家庭平均增长了44倍半,分别是同期医疗保健开支增长幅度的一倍,但人们的反应却不如在医疗问题上激烈。主要原因在于,医疗资源需求膨胀、价格高涨的同时,相应的医疗资源并没有增长。1978-2005年期间全国的医院数目仅增加了101.3%,门诊部所增加了119.8%,医院卫生院床位增加了43.5%(同期人口增加了35.8%,所以每千人床位只增加了21.3%);同期全国医护人员的增加数,医生87.6%,医师155.2%,护士多一点,也不过231.9%。相对于卫生总费用增长77倍、个人卫生开支增长197倍,所有医疗卫生供给方面的变化,最高是护士增加了2倍多,医师增加1倍半,其余包括医院、诊所、床位和医生数目的增加,增加皆不到1倍。

既然有需求,为什么不增加医疗资源?如果是在自由市场,资源配置和市场逐利下医疗资源的增加是必然的。然而在管办不分和政府主导的医疗体制下,作为医疗行业监管者的卫生行政部门同时又是公立医疗机构的慈父,根本无法正常行使职能。如果要政府多办医院,则预算不够,多聘医生,有没有编制。医院的上帝是政府官员,而不是消费者。[详细]
   
据报道,2006年中国内地发生9831起严重扰乱医疗秩序事件,打伤医务人员5519人,造成医院财产损失超过2亿多人民币。
      
体制之弊让鼓励政策如纸上谈兵,高行政壁垒导致民营医院地位尴尬,准入只能靠关系
改革开放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中央政府也曾提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政策,但医疗体制之弊让这些政策更像是纸上谈兵。允许私人行医,是早在1980年国务院文件就提出的政策。可是直到2005年,全国获合法行医资格的城乡私营诊所不到14万家,平均每万人口1.07家而已。在行政垄断下,民营医院准入只能依赖关系而非技术水平。高行政壁垒的医疗行业“管办不分”,导致民营医疗机构至今仍少得可怜弱的可怜,无法与公立医疗机构竞争,也因此无法为消费者提供降低医疗成本的次优选择。

“民营非赢利医院”是另一个例子。本来该政策意在动员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可是出台多年,应者寥寥——2005年全国非营利性医院不到3000家,占全部医院的15.8%,拥有的床位不到总床位数的5%。原因在于,非营利医院的税收与一般工商业企业无异,这对新进入者而言负担偏重。加上在全盘公医制下诞生的政府公立医院,从来没有向出资人提供投资回报的问题。民营医院要与之争锋,高举营利性旗帜肯定不是上选。但是按非营利医院处理,投资方没有获取投资收益的合法渠道,这当然妨碍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办医院。[详细]

(本专题写作参考中国医改研究专家朱恒鹏、周其仁先生的系列博文,特此致谢)
     

  
近30年的医疗体制改革,走过了“伪市场化”的道路,又用“以药养医”催生了高药价,还限制了民营医院的发展和竞争。医生与患者本非敌人,反而都是失败的医疗体制改革的牺牲者。



 楼主| 发表于 2012/4/4 23: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生建言医患关系改善 称共同“敌人”应是疾病
2012年03月29日 15:12        来源:新民晚报      热点专题      手机看新闻


本市三甲医院每天要接待众多患者,一些医院开始培训医护人员和患者沟通的技巧 记者 周馨 摄
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惨案发生后,众多医务工作者悲伤、愤慨之余为改善医患关系建言献策——
医患共同“敌人”是疾病,不应对立
3月23日下午,一名患者持刀疯狂刺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4名医护人员,致一死三伤。遇难的王浩是在读硕士研究生,在医院实习,刚收到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
我国医务工作者生存状况以及与患者的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医患的共同敌人是‘疾病’,真心希望有一天不再对立。”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于莺在微博中说。以她为代表的众多医务工作者,悲伤、愤慨之余,展开理性思考,为改善医患关系建言献策。
“急诊科女超人”发11条建言
于莺去年10月7日开通微博“急诊科女超人于莺”,不到半年累积近70万粉丝。她与网友分享医患温馨事、医院趣事、生活囧事,颇受追捧,被亲切地称为“协和姐”。
2天前,于莺一改往日的幽默笔触,14分钟内连发4条微博,为改善医患关系,建言11条——医院取消自负盈亏,加大财政拨款,偏重儿科、临终关怀及社区医院;加强培训,缩小地区医生技能差异;提高医护收入,严查回扣,禁止各种形式红包,违者严惩;加强保安系统,切实保护医护人员安全;优化就医流程,避免医院盲目扩大;成立工会,加强心理疏导,帮助长期紧张、过度疲劳的医护人员;建立预警机制,对过劳可能引发的脾气暴躁,提前干预;增加社会服务机构,倾听患者声音,重视贫困家庭就医问题;完善三级转诊制度,统一辅助检查标准,避免重复检查,浪费资源;严查医闹,建独立的第三方医疗事故过失审查机构;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网上会诊制度,影像学图片等重要就医资料全国联网。

医务人员流失,生源日益紧张
于莺在微博中坦言:“面对消逝的年轻生命,多少颗年轻医生的心日渐冰冷,多少名正值壮年的医生琢磨着改行……优秀的年轻医生越来越少,一线质量明显滑坡。”
粉丝数超过10万的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章蓉娅和于莺有同感。她在微博里提到,越来越多博士同学或医院同事离开医疗行业。“同行中,80%坚决不让下一代当医生。”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近日发布博文称,这两年的护士流失率一直在上升,“去年下半年一家大医院流失了68名护士……有相当部分当年跟我第一时间奔赴映秀抗震救灾的护士也悄然离开。我们是否需要反思?谁能留住她们?”
医务人员大量流失的同时,医学院生源日益紧张。
章蓉娅指出,近几年高考,医学院校录取分数线越来越低,厦门大学一个月前宣布“2012年所有新招的医学生免除学费”,借此挽回生源。在读医学硕士“tribbie”直言:“中国的医学院扩招太厉害,门槛低,质量差……”
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医护收入
一名北京知名医院急诊科医生曾在一档电视访谈节目中感慨收入低:“工作7年,买不起房,郁闷。”《2011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数据显示,医学类本科毕业生月薪最低,为2191元。
章蓉娅不久前曾撰文呼吁,医生要有尊严地活着,首先需提高收入。她认为,在中国,医生是低收入、高风险、高压力、高强度的职业,付出与收入不匹配。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恒鹏认同这个观点。他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不是医生道德水平滑坡,而是社会激励机制出了问题。“有人讲,医生救死扶伤,就像天使,必须品德高尚。但哪个职业不应该是天使?”他举例说,官员决策影响国家前途,法官判决事关自由、生命,媒体报道有关名誉、尊严,校车司机决定多名学生安全……责任都不轻。
朱恒鹏认为,道德高尚的人,除了得到足够社会尊重外,体面的物质生活也必不可少。“这可以保证医生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工作,保证更多优秀青年愿意投入这项事业。”
极端个案并不代表普遍现象
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副主任王晓军认为,针对医生的恶性案件,不应定义为医患冲突。“别把医生和患者放在对立的两极去评论。打砸抢杀的是极端分子,不能代表多数人,他们恰恰是广大患者利益的最大伤害者。”
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工作的“午后雨林”发布博文称,我们身边许多和谐的医患故事没被报道,极端个案却遭大肆渲染,被误识为社会普遍现象。公众和医务工作者都不自觉卷入了“医患关系紧张”的舆论认同。“事实上,医患关系总体是和谐的,请多给一点信心。”
这几天,章蓉娅在微博里记录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我为什么要做医生?为什么要跟自己和家人过不去,选择这么一个吃力不讨好、还得挨骂的职业?”
“当初进清华时不学医。因为对医学的热爱,对救死扶伤的信仰,我转系到了医学院。但现在,心里很痛,需要很多鼓励和肯定,否则我怕坚持不下去……”
“生活还要继续,工作还要全力以赴,病人还要接着耐心对待、客观治疗,砍人的毕竟是少数,其他病人是无辜的。”(曹刚


 楼主| 发表于 2012/4/4 23: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沈彬:解决医患纠纷亟需当头一棒2012年03月29日 08:31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沈彬
字号:T|T6人参与0条主评论 3条评论0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早报评论员 沈彬
针对3月23日的哈尔滨残杀医生事件,卫生部部长陈竺要求严惩凶手、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同时,卫生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好内部治安保卫职责,包括落实24小时安全值班制度,对门急诊、病房等重点科室,实行24小时安全监控。
卫生部的这个“安全通知”,只能算是“技术”上的扬汤止沸;要真正系统化解医患纠纷,还需制度上釜底抽薪。
首先,要回归医院的公益性质。在前一轮医改中,政府把医院推向市场,过度市场化,势必偏离了医院的公益本性;在一些医生眼中,病人异化为一张张“缴费单”。正像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所说:由于看病难、看病贵,医院留给患者的第一印象就不是正面的;如果再发生医疗事故,哪怕是轻微的失误,患者内心本就淤积的不满情绪便会被激发。这是医患矛盾激烈的大背景。
我国于2009年启动的新医改,旨在纠偏之前的“泛市场化”,提出“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2003年的16.96%提高到2010年的28.56%;个人支出的比重从2003年的55.87%,下降到2010年的35.52%。如果财政投入的增长势头能保持,那么医院回归公益可期。
另一方面,回归公益就意味着公立医院将剥离“特需服务”。比如上海已经明确不再新增公立医院的特需床位,并逐渐缩小已有的特需床位规模。让高端人群去民营医院接受高端服务,不在公立医院的碗里与底层群众抢蛋糕;并且,这也将给予民营医院公平的竞争环境。
其次,要构建各方认同的纠纷处理机制,摆脱卫生系统对于医疗鉴定的实际控制。各地“医闹”、杀医案频发,当事人没有选择医疗事故鉴定、民事诉讼等合法渠道,关键是个别患者对于现行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的绝望:认为由医学会主导的鉴定机制不公道、不经济。
所以,有必要引进“非诉讼纠纷处理机制”,比如美国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制度,它由医生、护士、牧师、社区代表、律师等构成,避免了医生的专断,让纠纷在更透明、更宽松的管道里解决。目前,我国不少地方成立了由卫生、司法等部门组建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其效果还不显著。要树立调解委员会的权威,关键在于摆脱卫生部门的一言堂,彰显其民间性,使医学鉴定与政府管理部门做切割。
第三,要切实保障医生的尊严。去年,北京协和医院医生博士章蓉娅在网上晒了自己的工资单:到手工资才2500元!(当月比较特殊,其平时工资为4000多元)。央视记者在曾发生医生被刺伤案的北京同仁医院“蹲点”,“蹲点日记”报道称某医学博士月收入只有1700元。无论是哪个数字,都无法与医学博士的智慧、付出匹配。客观上说,医生成长的周期长,从5年本科到3年硕士,从实习医生到住院医师,人家三十而立,而医生三十岁才刚刚起步。这种情况下,极易导致年青医生的心态失衡,引发与患者的冲突,也会导致年青医生的流失。为扭转这个局面,目前厦门大学已做了“让利”,免除医学院学生的学费。而早在2009年陈竺部长就提出“要从人格和收入上尊重医生”,那么能否出台政策,通过直接补助实习医师、住院医师,切实保障年轻医生的尊严?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一个医患双方都不满意的机制,是不可能维持平衡的,更不能靠加强“安保”压制纠纷。关键在于政府投入,让医疗不再“市场”;关键在于制度构建,让纠纷不需要用极端去解决。

 楼主| 发表于 2012/4/4 23: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患冲突下的医生:工作超负荷、压力大赞助媒体:医药招商网 时间:2012-03-29 10:14:48 来源:本站 字号: 大 中 小

2 012年的323,再次发生了震惊医疗界的杀伤事件:一名患者挥刀相向医生,导致一名医生死亡,三名医务人员受伤。
这是继2011915,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文在门诊楼的耳鼻喉二区被1名男子持菜刀追杀砍伤之后的又一次医护人员的伤害事件。
从卫生部获悉,326,针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被残杀”事件,卫生部部长陈竺要求卫生部办公厅向黑龙江省卫生厅了解情况,要求严惩凶手、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27日,卫生部再次发布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切实履行好内部治安保卫职责,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做好治安保卫工作,确保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得到保护。
“但是即使发了这样的通知,也不能要求医院设立安检的程序啊。”一位卫生专家表示。
3·23”事件发生之后,在央视组织的调查“读完这篇报道后您心情如何”,6161人参与,选择“高兴”的高达4018人。
广东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目前社会对这个事件的不理智反应是一种无奈反应。
面对60%以上“高兴”的调查,廖新波气愤地说,医疗领域的问题确实复杂,但也不要什么都往“医疗纠纷”上扯,这是回避问题和转移问题的实质。如果医生合理用药也硬要医院反省,这不是很牵强吗?如果社会的问题要医院来负责,要医院来反省,这不是很可笑吗?
“哈医大事件,其实是一个刑事案件,不能把它与医疗贿赂混在一起。这个事件表面是医疗纠纷,而事实是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在医疗界的一个反应。而我们对这个事件要反映的是,我们的医生如此敬业,为何却在无辜的状态下被杀?”廖新波说。
以药养医”是体制根源
虽然上述卫生专家表示,哈医大“3·23”事件是一个单纯的刑事案件,并非医患矛盾,但事实是,医患冲突使得医疗界人心惶惶,而且从来没有间断过。
据《医疗环境数字&统计》统计:恶性医患冲突逐年上升,2006年我国内地共发生9831起严重扰乱医疗秩序事件,打伤医务人员5519人,医院财产损失超过2亿元。仅2011年全国就发生了10起砍杀医务人员血案,2012年至今又发生了3起。
“这个事件让我们感到很恐怖,目前医生是一个高危职业,社会的矛盾转嫁到了医生身上,而有些事情并不是医生能够解决的。”一位血液病医生王静波表示。
“以药养医”的体制问题,一直是医患矛盾的终极因素。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政府要求医院自己发展,制定了药品加价15%的政策,但这一政策却成为药品价格虚高的根源,于是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管制措施,包括制定药品最高零售价、政府采购、采购品种范围和价格、管制医院收费标准等。
高危的医疗界
在北京,一位副主任医师的收入,每个月只有3500元,而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医院要生存和发展,医生也要养家糊口,要有尊严地生活。
“工资低的情况下,工作量却是超负荷,我们从来没有5点下过班,往往都是七八点才能下班,即使下了班,一个电话就可以把我们召回医院,因为患者的病情就是医生的命令,医生必须随叫随到,有时是连续36个小时都在工作。”王静波表示。
“虽然有的医生开大处方,拿回扣,但是这烫手的钱,谁也不愿意拿,而且目前查得很严,5000元的回扣就立案,1万元就判一年,谁愿意去冒这个险?”一位医生表示。
一位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表示,他已经产生了放弃医生这个职业的想法。在已经全面执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的加成已经取消,医疗服务收费并没有提高,但是医疗服务却没有减少,相反的是工作量加大了,因为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住院的报销比例高,更多的患者选择了住院,医生的工作量急剧升高,但是由于政府的补贴不到位,很多医生连工资都没有全部下发。
“我们的工资只发了70%,而且还要每天加班,有些患者闹事,春节前一个喝醉的患者还打了我,我已经准备不干了。”上述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表示。
廉价的医疗服务费,低水平的医生收入,高负荷的劳动量,这就是当前医疗界的状态。“医生对目前的医改很失望。”上述医生表示,但是有什么措施能够拯救医疗界,是政府当务之急要考虑的。
“国家应该尽早出台保护医生的条例,否则这种伤害不仅仅是对现在的医生,更会影响下一代的医疗界。医护人员不仅仅面临这样的危险事件,而且每天还要面临着医院的交叉感染,很多的医护人员的子女都没有选择医学,而且很多优秀的高中生在高考时也放弃了医学专业,会导致更多优秀的人才在医疗界缺失。”王静波表示。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00: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权利保障,医患都是弱者

2012年03月28日 08:56:06
来源: 南方日报

新华微博


【字号: 】【打印
【纠错】







  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患者捅死1人、致伤3人事件,一名前程似锦的实习医生无辜惨死于患者手中。这是一起让人悲哀的事件,但更悲哀的在于,腾讯网转载的此事件新闻报道后面,竟然有4018人次在网站设置的“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的投票中选择了“高兴”,占到所有6161投票人次的65%。
  很多人都认为把这起事件归结为“医患矛盾”是不正确的。确实,在这起悲剧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当事医生太多的过错,而受伤死亡的医生亦非就诊医生。我们不能排除有些人性格偏执、冲动易怒,恰如那个拿着尖刀胡乱挥斩、完全丧失理智的17岁少年,残忍夺人性命只因为自认为医生“故意刁难”自己。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加震惊,如今的医患关系到底对立到了何等地步?一个萍水相逢的人竟成了紧张医患关系下的牺牲品,实在让人诚惶诚恐。而这种让平常人感到惶恐的新闻,居然成就了某些人心中的“高兴”,幸灾乐祸之情溢于言表,让人震惊!
  一些医生收回扣、收红包、开大处方、过度检查等黑幕早已被轮番曝光,莫说一些精神偏执的人容易走向极端,就是普通人来到医院、见着医生,对于医生开出的各种处方用药检查,都总不免作出戒备、以疑惑之心看待。钟南山院士日前公开批评一些医务人员“连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没有”,网上支持者众。许多医疗纠纷表面上看是患者对就诊医生不满,但实际上已超出对具体医疗人员的意见,他们是对医疗行业、相关政策和制度甚至整个社会体制不满意。于是,那些“没有基本道德底线”的医务人员咎由自取,即便医患间信息严重不对称,但患者也绝不是傻子,任你摆布;而另外那些心怀医德的医务人员就为这些害群之马的恶行以及整个不完善的医疗制度埋单,甚至付出血的代价,成为“替罪羔羊”。
  医患矛盾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双方都“抢着”表明自己是弱势一方。站在专业知识的层面上,医生一方无疑是占领高地的,正因此,一些无良医生才有可能凭借各种大处方大赚昧心钱。这就涉及医生群体自律与他律的问题,包括医生真正济世救人、心怀父母心,主动排除各种金钱利益的干扰;也同样包括监管部门对这种黑暗现象决不姑息,遇一例严厉查处一例,坚决把害群之马清除出医疗队伍。目前看来,一些医院与监管部门对于一些“没有道德底线”的医务人员仍然睁只眼闭只眼,放任、纵容甚至同流,大有大贪,小有小贪。
  事实上,没有相应的权利保障,医生与患者注定都是体制下的弱者。要做一个有医德的医生,意味着必须恪守清贫、耐住寂寞。在现有体制下,医生的专业能力与知识处于一种被严重低估的状态,因此,一些医生才会耍各种小动作,自甘堕落。除了政府对于医疗系统加大投入以改变现状之外,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医疗行为的安全性、医疗流程、医疗事故的鉴定、赔偿都应该有规范的法律体制来保障,而这些同样是政府责任。目前看来,政府所做的仍不足够。但如果任由医患关系紧张,必然导致弱者继续相残,最终结果便是“丛林规则”——谁拥有暴力,谁“赢”。(洪 丹)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00: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媒体称哈医大医患惨案使更多医生态度变消极
2012/3/29 16:19: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小 字号: 字号:[导语]医生无辜被砍,说明医患矛盾的尖锐。这么多人感到"高兴",也再一次说明我们的社会弥漫着暴戾之气。如果那些感到"高兴"的人就在案发现场,他们会怎么做?会站在一旁暗暗叫好或兴高采烈地高喊"杀得好"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哈医大一院")发生患者捅死一人、致伤三人事件后,截图显示,腾讯网转载的此事件新闻报道后面,竟然有4018人次在网站设置的"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的投票中选择了"高兴",而选择"愤怒"、"难过"和"同情"的,分别只有879、410和258人次。记者统计发现,4018人次占到了所有6161投票人次的65%.(《中国青年报》3月26日)不要说"高兴"的人占65%,即使只占10%,甚至只占1%,也令人震惊。发生了这样的惨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至少我是找不到高兴的理由。
据报道,被捅死者叫王浩,是哈医大2009级硕士研究生,死前正在医院实习。他不是患者的接诊医生,与患者之间并无瓜葛(至少到目前为止,看不出他与患者之间有什么瓜葛),因而,他应该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一个无辜的生命被残害致死,高兴得出来吗?
由报道看,该医院对这一患者是负责任的,至少是无过错的,一是经过治疗,患者的强直性脊柱炎已经基本痊愈,肺结核病也已好转,二来医院还注意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对此,患者本应心存感激才是,可是,不仅没有感激,反而以这样极端的方式加害于医生,高兴得出来吗?
退一步说,即使医院有过错,即使被捅的医生有过错,就该高兴么?也不!因为这样做,不仅医生受到了伤害,患者也同样受到伤害:事发之后,捅了自己三刀,已经给身体造成伤害;同时,一死三伤,后果严重,必然会被绳之以法。
或许有人说,目前一些医生太无德了,经常坑害患者,给他们一点惩罚,解气!确实,目前是有不少医生太无良了,为了自己多挣钱,不惜牺牲患者的健康。但能因此殃及无辜吗?王浩应该成为医患矛盾的牺牲品吗?
或许有人说,此事虽然有些极端,但也有好处,至少给医生一些教训,让他们今后不敢做或少做损害患者的事情。似乎有理,其实只是一厢情愿。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也许确实有医生能汲取教训,改进服务态度,但更多的医生是有了怨气,并因此变得消极起来,甚至有的医院加强对患者的防范。这些对患者来说恐怕不是什么福音。
有人说,这么多人投票表示"高兴",反映了惨案背后的医患矛盾。我同意这一看法。医生无辜被砍,说明医患矛盾的尖锐。这么多人感到"高兴",也再一次说明我们的社会弥漫着暴戾之气。如果那些感到"高兴"的人就在案发现场,他们会怎么做?会站在一旁暗暗叫好或兴高采烈地高喊"杀得好"吗?
惨案之后,不仅要思考怎样改善医患关系,同时也要思考如何消解社会的暴戾之气。在充满暴戾之气的社会,无论做怎样的努力,医患矛盾都很难解决。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00: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廖新波发文:谁能留住他们?2012-03-26 09:57 来源 廖新波的博客 分享到: [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





    “哈医323事件”引起业内的极度愤怒,业外却是“若无其事”,甚至发出一些“冷若冰霜”和喝倒彩的声音。如果社会对“哈医323事件”这样不可思议的刑事案件如此冷漠的话,着实令人寒栗。
    前一段时间有人告诉我:我知道您一定不希望看到,但是的确这两年,特别是去年,护士的流失率一直在上升。她也走了,她是非常优秀和热爱护理事业的护士,她主持09年的赴港护士毕业典礼,英语水平赢得香港同行的赞美。去年下半年他们医院流失的护士是68人。其他医院护士的流失率基本一样。流失的不仅仅是一些精英,更有相当部分当年跟我第一时间奔赴映秀抗震救灾的护士也悄然离开。我们是否需要反思。以下就是她们的讲述:

    今天下午在办公室写材料,突然来了2个医疗公司客户代表,邀请我和护士长参加学术会议,一聊起来才知道其中一个代表竟然还是赴港专科护士,也就是说她算起来她还是我的师姐,而且曾经还是广州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护士长,我惊讶之余一句话伴随激动脱口而出:“你知不知道你这样转行ta会很伤心的?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转行走了?”本来我这个人对各个公司的代表态度一向冷淡,今天之后的谈话到是亲热无比,内心的一种亲密感油然而生,毕竟曾经走过同样的道路,有过同样的奋斗,体味过同样的酸甜苦辣。

    据师姐说赴港专科护士团队里“逃离”者并不在少数,而且似乎越来越多,或许为了更自由的生活,或许为了更高的薪酬,或许为了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师姐走后,内心一直有种感慨和惆怅久久挥之不去,香港之行让我们看到了地区之间护理水平的差距,也深深体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体制的各种优越性,尤其感慨于香港社会是对护理人的尊重和信赖,回到大陆之后,很多人感觉不适应,有挥刀向前的,也有激流勇退的。

    或许人生就是一个不停选择和告别的过程,只是每当想起您千辛万苦、筹谋数年才成功把我们送到香港,在华泰宾馆送别时,在香港学习时,毕业典礼时,您千叮咛万嘱咐的盼望我们成才,香港老师不计成本花钱出力的辛勤培养教导,姐妹们虽然很努力的在工作,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因为种种因素,所能改变的,成就的却难以达到您和香港老师们对我们的期望,也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唉!

    只能说很惭愧!或许也很无奈!我也曾犹豫和彷徨,也曾反复思量,但我想我这一次的生命是属于护理的,尽管这条路荆棘漫长,此生我一定要在护理岗位上做出成绩,至少对得起您的信任培养。

    那天,我将这个故事告诉了大家,我差点流泪了!一是悲哀,一是敬佩。悲哀的是,我们制度、我们的社会如此对待她们;敬佩的是,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仍有一大批护士在辛勤地奉献中。有人说,你是厅长,你能给ta们什么呢?我能给什么呢?我能对惨绝人寰的野蛮行径如何呢?我没有办法,我只有呼吁,我只有勉励。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凡有不合的地方,我们要为和谐而努力;凡有谬误的地方,我们要为真理而努力;凡有疑虑的地方,我们要为信任而努力;凡有绝望的地方,我们要为希望而努力!那天我也对广州中医药大学近400名学子疑虑说:坚持!继续坚持你的理想!实现你的人生价值!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40b3f60102dze2.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00: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拟出新规打击“医闹” 防医疗纠纷2012-03-30 09:56 来源 新快报 分享到: [url=]
[/url][url=]
[/url][url=]
[/url][url=]
[/url]





    在29日的羊城论坛上,医患关系成为市民和专家热议的焦点。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唐小平透露,省人大常委会接下来准备出台广东省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办法,对于医疗纠纷作出明确规定,届时将有效打击"医闹"、预防医疗纠纷。

    医生称有"过街老鼠"感觉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傅君舟现身说法称,自己昨天坐诊,从早晨8时一直到下午1时一直没有停过,没有去过洗手间,"看病的人太多了".傅君舟诉苦说:"我们只想做好自己,对得起白衣天使的称号。但是很遗憾,本来这么高尚的职业,这么一个群体,在现在的社会中,却有种像过街老鼠般灰头土脸的感觉。"

    万亿GDP医卫投入不到38亿

    不少专家和市民指出,对医院投入不足,市场化手段办医院,让医院创收,导致过度检查、开大处方等问题的出现。

    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究竟有多少?广州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提供了一组数据:广州市一般财政预算对于医疗卫生的投入逐年提高,2011年为34.65亿元,2012年是37.8亿元。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副院长龚四堂却毫不客气指出,广州一年GDP过万亿元,但是财政投入医疗卫生仅有37.8亿元,占GDP比重太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