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励杏老人

(转帖)从徐文医生被严重砍伤所想到的--医生是弱势群体(张友平医生的BLOG)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05: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央视再反思患者杀医生事件:用爱与沟通回应仇恨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8日00:03  央视《新闻1+1》
  2012年3月27日央视《新闻1+1》播出《恨来了,爱回去!》,以下是节目实录:

  《新闻1+1》2012年3月27日完成台本
  ——恨来了,爱回去!
  (节目导视)
  解说:
  今天,哈医大医院篮球馆,一场为实习生王浩举行的追悼会。
  一个不到18岁少年的疯狂之举,一个年仅28岁医学硕士的死亡,一起恶性医院暴力事件的创伤该如何抚平?
  王浩学长:
  就和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一样,我们感到深深的悲凉。
  解说:
  哀伤、愤怒、恐惧、期待,救急扶伤的医生如何保护自己,事关生命的医疗关系如何继续前行?
  《新闻1+1》今日关注“恨来了,爱回去!”
  主持人(白岩松):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在昨天晚上《新闻1+1》节目当中关注了发生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凶杀案。节目的标题叫“杀医生”,我们可能也是凶手。节目播出之后,整个节目的播出稿会在网络上刊登出来,但是不幸地看到,在节目稿的背后依然会有着很多充满着暴戾之气、充满着仇恨、充满着偏激的留言。
  随便举两个例子,今天晚上5点39分一位网友说,“我也很高兴,就和贪官被杀了一样的高兴。”今天晚上将近8点,“杀的好,现在医生没医德,没良心,大家都拍手叫好。”看到这样充满暴戾之气、充满着仇恨、充满着偏激的留言,而且还有很多。我没有意外,因为让这样的事情在一夜之间就消失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有的时候我也会对这样的网友,带着仇恨跟这个世界相处的人,有一些担心,也有一些同情,可能这也是一种疾病,而且是一种传染病。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在告诉我们这个社会病了,仇恨可能有万千的理由,但是回应这种仇恨却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用爱去回应,去沟通、去寻求理解、去改革、去改变,怎么办?因为毕竟还有这样一个留言在提示我们。
  “现在的人因钱致病,很多人都精神不正常!人与人之间缺少的是人情;多的是仇恨!悲哀啊!不能当病人,更不能当医生!”看到最后一句话,我们所有的人必须理性下来,为什么?不能当医生,也许很多人能够做到,但是谁能够做到不能当病人?不管你现在多么健康,你做不到,生老病死是任何人一生的规律。如果当您生病,或者当我们生病的时候都没有人当医生了,我们该怎么办?所以我们还是要理性下来。
  来,一起去关注一下今天下午举行的一个追悼会,为那位年轻的遇难者、为那位实习医生去送行。
  (播放短片)
  解说:
  今天下午3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篮球馆近千名哀悼者,还有寄托哀思的花篮、花圈,这是一场为实习医生王浩举行的追悼会。
  除了王浩生前的同事、同学,现场黑龙江省卫生厅、教育厅以及哈尔滨市领导、哈医大领导也前来为这个年轻的生命致哀。在追悼会现场,王浩的父母情绪激动,失去儿子的母亲几乎无法站立,40分钟的追悼会,缅怀的人群心怀悲痛。王浩的学长在现场致追悼辞。
  韩志阳(王浩学长):
  是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孩儿,很腼腆,一进图书馆就会朝着工作人员微笑。
  解说:
  今天,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里,所有的LED屏幕上也都写着追思王浩的话语。医院大楼的正门前挂着挽联,共勉完成王浩同学未尽的医学事业,向王浩同学学习。
  今天在追悼仪式的通告中,院方发出了这样的呼吁,而对于刚刚失去同事和朋友的这些医务人员来说,这样的担当也许还需要面对压力,鼓足勇气。
  韩志阳:
  首先是对王浩的悲凉,因为王浩也是从五年大学、三年硕士,硕士刚毕业考取了博士,很不容易,我们经历和走过的路都是很相似的,所以发生王浩身上或者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这种事情我们都感同身受,就如同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一样,我感到深深的悲凉,我相信不光是我,医科大学的每一个人,包括全国所有的医疗工作者以及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深深的悲凉。
  解说:
  几天来血案的发生引发了社会的持续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也都出现在了追悼会的现场。悲剧发生之后,有网站在转载此事件新闻报道的后面,设立了读完这篇新闻后您心情如何的投票。投票结果显示,6161个人次的投票中,竟然有4018人选择了高兴,占到了总投票数的65%。针对这样的声音,王浩的学长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韩志阳:
  医生是一个救急扶伤的职业,这是每一个医疗工作者坚信的,这也是我们所坚守的。
  主持人:
  他的学长多次用了悲凉这样一个词,真是奇怪,这可能就是一种共鸣。
  今天我在给一位医务工作者回短信的时候,我也用了这个词,我跟他说昨天晚上我是以悲凉的心态在做这期节目的。但是我的另一个心态就是能改变一点是一点。的确有一种悲凉的感觉,不过在这里首先还是要对王浩说,“一路走好”,可能天堂也需要好医生,同时希望他的父母和家人节哀,当然我们也希望所有的受伤者尽早康复。
  我相信这几天的时间里,全国医生和医院的日子都不好过,哈医大第一附属医院的日子应该格外难过。
  接下来要连线的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刘宏宇。他主管这次的突发事件,并且是医院的新闻发言人,刚刚从手术台上下来。
  刘院长,您好。
  刘宏宇:
  您好,主持人。
  主持人:
  刚才在短片里看到王浩父母的时候感到的确非常难,因为孩子更好的生命、生活的前程好像刚刚打开,突然戛然而止了,不知道你们一直在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抚慰他们的亲人,包括受伤者的亲人、家属?
  刘宏宇(哈医大一院副院长):
  实际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受害者家属王浩的父母及其亲属非常悲痛,可以用悲痛欲绝这个词来形容。我们对此组织了很多专家组,其中包括心理咨询,还有餐饮、法律各个部门的专业人员对亲属进行安抚,因为他们可以说是悲痛欲绝。
  主持人: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接下来人群会非常大,相信这几天哈医大第一附属医院的你所有的同事,尤其很多年轻的医生日子非常难过,同时医院又不能关门,又必须正常地去面对很多的患者,如何调试你的同事,尤其是很多年轻同事们的心态?
  刘宏宇:
  可以说整个医院处于悲痛之中,以前我每个星期六、星期天都要做一些手术,因为现在的病人非常多,经常会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加班加点。但是这个星期天,当我邀请一个麻醉师配合我做手术的时候,他竟然非常激动地说“我不做手术了,我不给你麻醉了,我们的医生都被杀了,我今天休息”,但是当他冷静下来的时候,他又给我打了电话,你要想什么时候做就给我打电话吧。所以说从这个例子来看,的确哈医大医护人员还处于一种悲痛之中,但是我们也理解他,作为我们医护工作者,我们作为医院里的领导,积极和大家因为心理疏导,和他们进行沟通,让他们不能影响正常的工作。但是说不影响,还是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影响。
  主持人:
  刘院长,您自己呢?您在昨天做了多台手术,今天也在做手术,怎么样去调试自己?
  刘宏宇:
  因为我已经从医31年,当医生26年,实际这种事例也确实经历了一些,我总觉得到了手术台以后心就静了一些。当然从这个事例上来看,这种突发事件我为了让大家放松一点说了一句话,“还是手术台上安全”,是这样,但是多多少少还受到一些影响。因为在手术稍微闲暇一点的时间,我们的同事就会议论这件事情,因为这件事情确实刚刚发生在我们的眼前。
  主持人:
  其实恐怕更有效的方式就是时间了,除了开展很多抚慰的工作来说,可能更需要时间,然后让包括您在内的所有同事慢慢平复下来。
  接下来当然要关注会采取哪些方法更加好地保护医生的安全。接下来继续关注。
  (播放短片)
  解说:
  3月24日,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黑龙江省卫生厅在其网站上就发布了一份“黑龙江省卫生厅关于保障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通知”。通知中说,“2012年3月23日,我省发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人员被严重伤害事件,造成一死三伤,情节恶劣,后果严重。该事件的发生凸显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长期性和重要性,以及保障广大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此,文章强调了三点问题,“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全力保障医务人员安全;全面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值得提及的,在第二点全力保障医务人员安全中指出,要加大安保投入力度,其中就包括购置医疗检查设备的同时,安装警铃、摄像头、监控器、门禁系统等设施设备;加强配备安保人员等内容。同时还指出,医务人员要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如“三可”、“三不可”原则:可顺不可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察言观色,及时应对;见机行事,量力而为等等。而我们可以看到这份通知在等级一栏中表明的是“特急”、“明电”。
  对此事给出关注的还不只是黑龙江省卫生厅。今天,《健康报》在头版对此事后续继续关注,这则题为“陈竺: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的文中说,“3月26日,针对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被残杀事件,卫生部部长陈竺要求卫生部办公厅向黑龙江省卫生厅了解情况,要求严惩凶手,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并请黑龙江省卫生厅代向被害和受伤医务人员家属表示沉痛哀悼和慰问。而这则消息在卫生部的网站上同样显示在显眼的位置。
  主持人:
  接下来要继续连线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宏宇院长。
  刘院长,我相信这两天可能是因为一直在处理这件事情,包括追悼会的召开,抚慰家属,包括同事。黑龙江卫生厅已经明确要求今后医院要更加做好安保,,比如说警铃等等,从你们医院的角度发生了这起事件,接下来该怎么去考虑?从哪儿开始做起?
  刘宏宇:
  除了卫生厅对我们各大医院的要求以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医护人员,包括工作人员安全防范意识,这个意识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国家初步想法已经把医院准备定为一种公共场所,因为公共场所可能会出现除医疗纠纷引起的矛盾以外的很多刑事案件。作为刑事案件各种危险都可能存在,作为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要提高防范意识,可能比硬件的设施更加重要。
  主持人:
  比如说在防范意识当中什么是非常重要的,恐怕一开始要跟所有的同事去说清楚?
  刘宏宇:
  防范意识:第一,如何来辨别一些可能会出现偏激或出现伤害别人的人;第二,一旦出现以后,怎么样保护自己,同时也和同事们如何避免在这个事件当中受到伤害,当然还有受到伤害以后如何自救,如何使损害降低到最低,这是很重要的,这是常识性的,就像消防知识的普及一样。
  主持人:
  刘院长,看国外其实也有很多的做法,避免会出现这样的灾难。像美国医院门口都有安检,不让金属物品进去,装备金属探测仪防止凶器入内,而且急诊室医生的座位底下都有按钮,一按警察就会听到,警察来会把闹事的人弄走,美国警察会在医院附近经常巡视。加拿大是分流病人,从社区医院等等,这样会有利于减少这样一种纠纷。日本设专人聆听患者苦恼,也是一种分解。
  刘院长,现在我们医院在硬件防范方面是否具备条件?比如说监控设备,是否都有警铃,是否有按钮等等?
  刘宏宇:
  目前我们医院的设施:第一,大部分区域都有保安,但是没有做到每一个楼层都有,通过这次案件想每一个楼层都设保安,这是我们有的想法。第二,要完善门禁制度。第三,更重要的是要在探视制度上更加完善,在指定的时间探视。
  主持人:
  探视制度指的是有些地方不能随便进。
  刘宏宇:
  不是,在规定时间段,比如说在下午3点到5点可以探视,5点钟以后就不允许随便探视。因为在探视期间我们可以加强安保,同时也有很多人,医护人员进行接待,非探视时间就减少人员的流动,因为医院需要舒适安静的环境,如果全天候,这样会影响患者的休息,影响患者的康复。
  主持人:
  其实硬件可能中国很多医院现在由于一系列这样的事件都会慢慢去更新。
  听起来其实也挺难过,但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目前就是这样一种处境,可能还是要去解决硬件,但是归根到底恐怕要用软件,尤其要用爱、用医德慢慢去营造一种更加安全的环境。
  接下来我们继续关注。
  (播放短片)
  解说:
  哈医大血案已经发生第五天,虽然不再是黑白页面,但医学、药学、生命科学专业网站、丁香园论坛对王浩的悼念仍在继续。
  网站于昨天下午4点47分发起的“一句话、一张照片、一次微表达,就是一份力量”专题,截止今晚8点,已经积累了800多条留言。事发后的愤懑依旧在继续,而对于医患关系的期待也在逐步累积。
  而在文字之外,一张张征集来的图片也同样在表达着这样的情绪。
  主持人:
  接下来继续连线刘院长。
  刘院长,其实硬件无论怎样改善,从医生的角度可能是治标,一方面需要医改,改革;另一方面可能也需要软件,包括医生医德等等方面的提升。在这方面,刘院长,接下来会做什么工作呢?
  刘宏宇:
  我们作为医生,甚至有些医学生将来要成为医生,这是他们的职业生涯。一个好医生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是医德,第二是医疗技术,第三是要有一个好的沟通本领。医德决定着整个医疗行为的过程,因为一个好的医生最高境界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这里面包括你自己掌握的技术和医疗资源。医疗技术是保证医德想最大限度提高病人生存质量这样一个目标,医疗技术是它的保证。沟通非常重要,误解就源于沟通不畅,沟通方法不得当。要沟通好通过几个方面能够达到,首先沟通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因为很多人的背景不一样,地位、从事的职业各个方面都不一样;第二,需求不一样。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针对他不同的需求要知道。第三,对他整个的医疗行为要和他进行沟通、交流,使他最后对你治疗的效果,好还是坏能够满意,这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医生必须具备医德、医技加沟通,这三个必需的条件。
  主持人:
  因为德行必须要高,技术要精湛,同时沟通,尤其在目前的环境下沟通是一个特别需要强化的能力,过去太看重的是德和技术,但是沟通有时候生硬可能也拧了。
  最后一个问题,别人用刀子来了,但是我们还只能用爱回去,用微笑回去,会不会有一种委屈感,怎么去解决这种委屈感?
  刘宏宇:
  我觉得委屈,也可能我行医时间很长,我也曾经在发生案件的当天,凌晨4点,我在给我们医院风湿免疫科,也就是案件发生的科室医生进行辅导的时候,就有一个年轻医生说,“你看我给他们治病,他竟然还把我们的医生给杀了”,他可以说是歇斯底里在喊。从他这个表达当中也看到他充满了委屈、充满了不解,但是医生这个职业就是救急扶伤。我们有一个受伤的医生王宇,在被以前的患者或者是凶手刺伤的情况下。
  主持人:
  刘院长,由于时间的因素我得打断您了。
  希望大家能慢慢把这种委屈感的消掉了,成为我们心目当中的好医生,加油吧!
  最后念一下这张照片上的这句话,“我不想有一天这一身从小就向往的白衣服会被鲜血染成红色,请让我们找到继续坚持的勇气。”
  加油!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19: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卫生部、公安部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
2012-4-30 17:19:01 访问量:82
[]
 
为有效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秩序,保证各项诊疗工作有序进行,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通告如下:
一、医疗机构是履行救死扶伤责任、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场所,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手段扰乱医疗机构的正常诊疗秩序,侵害患者合法权益,危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损坏医疗机构财产。
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坚持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格执行医疗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诊疗技术规范,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优化服务流程,增进医患沟通,积极预防化解医患矛盾。
三、患者在医疗机构就诊,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患者及家属应当遵守医疗机构的有关规章制度。
四、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采取设立统一投诉窗口、公布投诉电话等形式接受患者投诉,并在显著位置公布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程序以及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等相关机构的职责、地址和联系方式。患者及家属应依法按程序解决医疗纠纷。
五、患者在医疗机构死亡后,必须按规定将遗体立即移放太平间,并及时处理。未经医疗机构允许,严禁将遗体停放在太平间以外的医疗机构其他场所。
六、公安机关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工作,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医务人员、患者人身安全和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
七、有下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贵任:
(一)在医疗机构焚烧纸钱、摆设灵堂、摆放花圈、违规停尸、聚众滋事的;
(二)在医疗机构内寻衅滋事的;
(三)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管制器具进入医疗机构的;
(四)侮辱、威胁、恐吓、故意伤害医务人员或者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的;
(五)在医疗机构内故意损毁或者盗窃、抢夺公私财物的;
(六)倒卖医疗机构挂号凭证的;
(七)其他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的行为。
本通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九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01: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励杏老人 于 2012/5/1 17:34 编辑

简单的医药分开或无助医改
2012-05-01 10:14 来源 医药经济报




    商务部在3月份向国务院呈交了一份调研报告,建议以北京、上海等地作为试点,关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允许患者凭处方到社会连锁药店自行购药。笔者认为,尽管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都采取医药分开的模式,但医药分开并不是医改的关键。

    事实上,医药分开在我国也不是一个新鲜事,近年来,一些城市也曾作过某些尝试,如南京的药房托管,以及芜湖一度将市属8家公立医院的药剂科划归新成立的"药品管理中心",都不能说很成功。事实上,医药之间的链条并不可能完全切断,就算是国外已经实现了医药分开的国家,也时有药业行贿医生的现象发生,我国也有医生介绍患者到熟识的药店买药拿回扣的现象。


    从国际上来看,韩国的经验教训值得吸取。与我们相似,韩国也曾经历长期的医药不分、以药补医、不合理用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2000年韩国政府推出一项改革,就是强推医药分开。结果是,尽管政府做足了准备,韩国仍然发生了医生大罢工,最后迫使政府修改计划,不但将医生的收费提高了44%,而且三次给医生涨工资,并增设处方调剂费。这样一来,消费者的医疗消费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见涨。更重要的是,没有达到促进医生医疗行为合理化的目的。

    怎样才能解决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医保组织的作用,让他们出面跟医院、药厂等医药产品供应方谈判,以最经济的方式提供医疗服务和采购药品。事实上,某些地方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山东省聊城市人社局变被动付费为主动竞价,通过与多家定点医院谈判协商,从3月份开始,该市血液透析医疗费标准(含透析用药)比原来降低100多元;新疆阿克苏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特慢病门诊用药价格让利的问题与各定点医疗机构展开谈判,经过一年多努力,截至去年11月,为该地区3711名参加特慢病医保的患者节省购药开支总计18.27万元。

    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的基础医疗保险基本上都是由政府包办,处于垄断地位的他们"旱涝保收",只管付费,对于所采购的医疗产品性价比如何并不太关心,所以真正愿意参与到这里来的基础医疗保险机构并不多,因此笔者建议给参保人自由选择权,从而促使提供医保服务者进入竞争状态。最近某报的一篇《私人医保发展事关美国医改成败》的文章,也持有这种观点。医疗费用法案(ACA)是奥巴马的一项重要改革,根据该法案规定,美国各州将会建立保险交换计划,公众可选择保险提供者,这一做法应该是值得借鉴的。

    医疗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技术含量较高,需要相当的知识才能判断其质量,一般患者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不具备与医生公平地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大多数情况是医生决定了病人需要做什么检查、用什么药,所以必须要借助医疗保险机构的力量,才能使两者之间达到相对的平衡。

    医疗保险机构可以从多方面提高医疗产品的"性价比",如制定规范的诊疗指南,规范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行为;制定合理的治疗目标,防止过度医疗,至少不能让全体参保人为个别参保人的过度医疗买单;合理制订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引导医生合理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包括用药)等。其实,竞争性医疗保险机构之所以可信,就是因为他们只有做好了以上工作,他们才能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的同时为参保人提供更好服务,从而吸引到更多的人参保。

    简单的医药分开并不能实现以上目的。即使医药分开可以减少医生开处方的经济激励,但也不一定会朝着社会"最优"的目标前进,他们还可能完全忽视成本,以迎合患者的"口味",而不考虑他们的真实"性价比".医药分开只是一条路径,但从本质上来说并不就是有效率的,也不是目前医改中最关键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01: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励杏老人 于 2012/5/1 17:54 编辑

协和医生王晓军:以医生为敌的是病态社会
近期,北京协和医院组织科主任们模拟一天患者,16位主任从排队挂号做起,体验患者一天就诊的全部过程。3月27日晚,整形美容科副主任王晓军在微博上写道:“太辛苦了,拥挤不堪,有就医流程的繁琐、还有时常挂不上号的无奈……”
    微博发布的4天前,哈医大一附院的患者闯入诊室行凶,导致医生一死三伤。犯罪嫌疑人认为医生故意刁难自己,不给他看病,心生不满。
1

对话人:王晓军


分享到微博 网友评论

“你的痛苦,我知道” ——恶性事件发生后,回溯模拟患者的体验,像是一种反思,又是医生们进行的改良探索。
主持人:让各科室主任模拟一天患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王晓军:换位思考!协和的病人非常多,来自全国各地,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就医满意度无法保证。恶性事件屡次在医院发生,除了反思体制问题外,我们医生能做的就是更多地去了解患者的需求和不便,感同身受地了解他们的痛苦,改进我们的服务细节。
主持人:体验都有哪些环节?最终的医生们提出了什么整改意见?
王晓军:体验看病的全程,从排队挂号开始,有医生扮演中风病人,管人事的主任扮演消化道出血,问诊、做检查都要体验。我没有参与这批体验,从医生们的体验报告看,不少服务需要整改。比如一个挂号窗口只能挂一个科室的号,体验后很多医生都提出一个窗口应该挂所有科室的号,避免患者反复排队。
主持人:作为科室领导,类似体验会否成了下基层检查?如何确保能看到真实状况?
王晓军:确实有这样的质疑声。但协和医院有5000多名医护人员,分布在各个科室,平时大家工作没接触,都互不认识,能看出患者是由医生扮演的可能性极小。而且即便不体验,医生也是知道医院的就诊环境的,体验更多在于感同身受。

“那一刻,无路可逃”——70%以上的医院发生过患者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事件;其中43.86%发展成打砸医院和医生。
主持人:有数据说,北京超过7成医院都出现过医闹,你碰上了吗?
王晓军:在整形美容外科,医生遭遇谩骂是常事。今天(3月28日)中午,我在门诊看病,有个男患者不挂号,闯入诊室要求咨询。我跟他解释说他的疤痕不能动手术,他就发火了,指责我不收红包就不治病,说这样的医生就该被杀。我使眼色让护士去找保安,最后来了4个保安,他才离开。
主持人:除了让护士去叫保安,诊室里还有其他应对这种突发情况的措施吗?
王晓军:没有别的措施。我今天加了10多个号,一直看到12点半,保安都吃饭去了。患者怒气上来的那一刻,我真是无路可逃。联想到哈医大的事,我当时非常恐惧,想立刻起身离开诊室。但身边还坐着患者,我走不了。我特别担心进一步激怒他,所以一直在好言相劝。
主持人:对于医生来说,医院里面还有安全的地方吗?
王晓军:除了手术室,所有的地方患者都能够自由进入,基本是不设防。诊室只有一个出口,如果发生类似哈医大一附院的事情,不知道怎么躲,总不能都躲到手术室去吧。

“医闹借助了社会对看病难和贵的不满”——大部分时间,患者给医生更多是感动。协和的门诊大厅很小,永远都很挤,但永远都很有秩序。
主持人:近年来不断发生患者伤害医生,有医生因此丧命,你怎么看待医患这种对立关系?
王晓军:对立的形成存在几个原因。看病难,医疗资源紧张导致一种普遍认识,就是去医院总是不愉快的经验。看病也贵,老百姓看病需要自己支付很多钱,因此对治疗抱有过高的期待。患者人数太多,有时候医生的沟通不够,难免不理智的患者会将对社会的不满发泄在医生身上。但在哈医大悲剧之外,我们对社会的反应感到寒心,特别是4000多名网友对医生被杀表示高兴。如果救死扶伤的医生被视为敌人,这个社会是病态的。
主持人:医闹的出现能否说明目前解决医患纠纷的路径不畅通?
王晓军:“医闹”不是医患纠纷,和普通的患者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赔偿,认为只要一闹就有钱,就能得到解决,但这并不是正常解决医患纠纷的途径。医闹之所以有市场,我认为是借助了社会上对看病难看病贵现状的普遍不满情绪,对医院和医生进行要挟。
主持人:你把医闹和普通患者做了一个区分?
王晓军:有区别。医闹之外,也有让我们感动的患者。其实,多数时候,患者给医生更多的还是感动。我们协和的门诊大厅很小,永远都很挤,但永远都安静有秩序。我们有的手术不是完全成功,后期治疗又产生花费,患者没有拒付一分钱。可以说,99%的患者是理解我们的,但另外不理解的1%却能致命。

“医生缺乏起码的人身保护”——在社会多重矛盾压力下,医生们认为自己成了替罪羊,而在矛盾找到出口前,医生们还面临制度缺陷的伤害。
主持人:去年同仁医院血案后,也激起过社会的愤慨和谴责,但几个月后就又出现了哈医大事件。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王晓军:没有制度的保护,而伤害医生的情绪容易传染,我们执业时没有安全感。这之外,我们还需要尊严,类似“缝肛门”这一类对医德的恶意炒作,误解、谩骂、砍杀医生的事件,都说明我们缺乏尊严、缺乏最起码的保护。国外有一本权威医学期刊叫《柳叶刀》(The Lancet),报道过这些事情,对中国医生缺乏保护的现状是嘲讽的态度。
主持人:医患关系的改善有赖彼此理解和体制变革,过程漫长,期间医生的安危谁来保护?
王晓军:我们希望国家能够立法保护医生这个群体,能将医闹这样严重打扰医院秩序和威胁医生安全的行为,作为刑事犯罪处理。有一点欣慰的是,哈医大事件后,卫生部立即作出了表态,要加强医院的安保。同时,我们还希望维护医生的尊严。
主持人:现在你最担心的什么?
王晓军:我担心,在医患纠纷处置的压力下,优秀医生对疑难杂症的研究会敬而远之,因为这种尝试存在失败、赔偿的风险。这种对医学的态度势必也将影响年轻医生,除了恐惧,他们还对这个职业产生了困惑,加之工资才3、4000元,近年来人才流失得很严重。这种负面的影响最终都将传导到整个中国医学,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02: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尝试监控医生权力2012-05-02 09:28 来源 健康报



    由于对每日吸痰护理收费多收取38元,河北省胸科医院一个病区日前被医院的监控系统给予“黄牌警告”,不仅退还给患者多收取的费用,而且被扣罚50元。

    “现在不规范收费现象逐步减少了,3个月全院18个病区有2个病区出现违规现象。而在2009年监控系统运行一个月时,系统自动检测出不合理收费达30多万元。”河北省胸科医院监审处处长徐玲说。

    为了遏制大处方、乱用药等问题,河北省从2009年起试点推行医生权力监控机制,将医护人员的诊疗权、用药权、检查权等纳入实时电子监控网络,并建立患者满意度评价系统,发挥患者的监督作用,目前已在全省140多家公立医院推广。

    这一监控系统包括临床用药、收费监控、患者满意度测评、供应商诚信度监控4个子系统。打开河北省胸科医院“临床用药实时电子监控”,记者看到,系统可自动对抗菌药物使用、重复用药、药量超过规定金额的处方进行审查,并对医院、科室、医师用药数量及金额等进行排序公示。

    徐玲说:“谁开了大处方大家都能看到,不但会受到经济处罚,面子上也过不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乱开药、乱检查行为。系统有个逐步完善过程,我们会根据工作进展和患者意见不断增加监控内容。”

    监控机制运行以来,试点医院不合理用药减少,患者医疗费用降低。根据河北省卫生厅对部分省直医院统计测算,监控机制运行一年后,试点医院与非试点医院相比,患者人均住院费用下降10%,人均门诊费用下降8%,医院药费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下降4个百分点。

    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患者可通过安装在门诊大厅、收费窗口、药房、病区等处的满意度采集器进行匿名评价,内容涉及医生诊疗、检查、收费、医务人员是否收取患者钱物等。有医务人员表示,通过满意度测评,患者有任何意见都可以具体反馈到每个科室每个人,测评和奖金直接挂钩,当意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时,服务意识自然提高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20: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5年增近七千起医闹事件 黑社会介入谋暴利2012年05月03日00:40 央视《新闻1+1》 我要评论(2308)
字号:T|T



医疗机构是履行救死扶伤责任,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场所,应该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手段扰乱医疗机构的正常诊疗秩序,侵害患者合法权益,危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损坏医疗机构财产,但是他们却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着。2012年5月2日央视《新闻1+1》播出《医院里,别闹!》,以下是节目实录:


                                                                                                                                                                                                                                我国5年增近七千起医闹事件
来源:央视网所属分类:新闻


《新闻1+1》2012年5月2日完成台本

——医院里,别闹!

(节目导视)

字幕提示:

2005年12月26日广州黄埔区港湾医院

2009年8月25日佛山市南海人民医院

2011年1月4日青岛市立医院

2012年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解说:

摆设灵堂,摆放花圈,侮辱,恐吓,甚至是故意伤害医务人员,如何让救死扶伤、保障生命的场所安心于它的本职?

字幕提示:

2012年5月2日新闻

片中主持人:

卫生部、公安部在日前就联合发出了《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

解说:

患者怎么做?医生怎么做?医院又该怎么做?紧张的医患关系谁来打开解压阀?

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副司长 孙阳:

最根本的方法还是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那么从根本上来解决医患之间的矛盾。

解说:

他是受害人,病床之上他却说:“我并不仇恨持刀偷袭我的人。”一个让无数人表达敬意的医生赵立众他又会怎样思考这个创伤?《新闻1+1》今日关注——要医伤,不要伤医!

评论员 白岩松: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节目的一开始,我们先来看一个影视作品的海报。这个海报就是明天将要上映的一部电视剧的海报,这个电视剧叫《心术》。看这张海报的时候是四个医生围在一个似乎像患者小女孩的身边,看着很平静,但不知道我为什么感觉会有一些担心、一些不安,甚至觉得隐隐约约的会发生一些什么,但是其实如果要是回到现实生活中的话,我们知道,医患关系要远比这个电视剧的海报显现的要更复杂、更让人担心,甚至更加血腥。这不,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头,我们接连听到或者说看到了在医院里发生恶性事件这样的一些新闻,今天公安部出动了。

解说:

头条还是头条,头版还是头版,今天两部委严打侵害医务人员与患者人身安全犯罪,这样的新闻被媒体聚焦。它在从另外的角度展示着这个问题的受关注程度。

字幕提示:

2012年5月2日新闻

片中主持人:

卫生部、公安部在日前就联合发出了《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通告可以说是对医闹挥出了一记重拳。

解说: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是两个部门对于扰乱医院正常秩序的行为所表明的态度,而类似的行为共涉及到七个方面。

字幕提示:

2012年5月2日新闻

片中解说:

在医疗机构焚烧纸钱、摆设灵堂、摆放花圈、违规停尸、聚众滋事的;在医疗机构内寻衅滋事的,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管制器具进入医疗机构的;侮辱、威胁、恐吓、故意伤害医务人员或者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的;在医疗机构内故意损毁或者盗窃抢夺公私财务的;倒卖医疗机构挂号凭证的以及其他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的行为。

解说:

医疗机构是履行救死扶伤责任,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场所,应该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手段扰乱医疗机构的正常诊疗秩序,侵害患者合法权益,危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损坏医疗机构财产,但是他们却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着。

字幕提示:

2005年7月25日,死者家属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口设置了灵堂

2009年8月25日,死者家属在佛山市南海人民医院门前烧钱

2011年1月4日,死者家属穿着孝衣到青岛市立医院门前祭奠

解说:

根据卫生部统计,2010年全国医闹事件共发生17243起,比五年前多了近7000起。而就在最近更恶性的事件还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3月23日哈医大医院凶手的残忍造成医生一死三伤,而随后不久,4月13日北京市又连续发生两起伤害医生的案件,事发北大人民医院和北京航天总医院,本来救死扶伤的医生却受伤甚至陨命,这让整个社会为之震惊。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今天两部委的通告出台,也自然引发广泛关注。

两部委通告的出台获取了各种声音,而那些医生的态度也最为鲜明。5月1日凌晨1点14分,4月13日受伤的航天总医院医生赵立众在他的微博上截取了网站的页面,并且留言:“分享图片,头条,这也许是该值得纪念的时刻,毕竟代价太沉重了。比起天使的光环,我们需要的首先是最基本的保障。天使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号。”



白岩松:

当我看到了两个部委下发的这个通告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第一反应就是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个其实根本不想等到的一个结果。看似非常矛盾的一句话,也代表着我自己内心非常矛盾的一种心情。但是没有办法,事情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在五·一之前的时候参加一次健康知识的活动,当我到了那儿之后发现,几位医生一直在交流一种心得,交流什么心得呢?又是最近在看病的时候如何警觉?如何防范?如何怕出事?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事情已经糟糕的不能再糟糕的地步了。今天看到两个部委下发这个通告,表面去看好像是在保护医生、保护医院的这种秩序,其实从根子里头应该是保护我们每一个人就医这样一种安全和权利,而另外一个角度,这个通告表面上看是去保护医生,是对过去在医院里发生的一系列恶性案件的一种回应,但是实质上它这只是看到了A面,在B面上也在强调,如何在我们的医患关系当中建立一个更加畅通的让患者投诉的渠道,如何医生更加遵守医德等等。希望这种平衡在未来的现实中的确能够实施。

我们接下来来看一下今天的通告,它很具体,在说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第一条里头“在医疗机构焚烧纸钱、摆设灵堂、摆放花圈、违规停尸、聚众滋事的。”这可不是一个凭空写出来的,而是根据过去很长时间里头,在全国各地医院里头发生的类似事件而有针对性提出来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来看,在六年前了,2006年中国医院协会针对200家全国医院进行了调查,你看,停尸医院的行为在医院里头,那当然不是停在太平间里头了,你看一共有多少,三级医院里22起,二级医院里27起,一级医院里3起,未评审医院1起,总数是53起,一共才200家医院。几十人冲击医院行为,三级医院31起,总数是67起。打砸损害医院财物的总数是97起。攻击威胁医生个人的,这就变得非常普遍了,已经207起,超过200家医院,平均每家医院一人次还多。围困院领导,119起,这俩加起来就已经300多了。最后一个可能大家会有点蹊跷,怎么还有黑社会介入,而且加起来不少,有21个呢?今天我们在看到相关的报告以及媒体报道的时候去了解,的确现在黑社会已经有的时候把它当成很有暴利的一种行为,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发现比如医院里头谁出现了什么样的医疗事故,就凑到家属旁边去说,我替你摆平,我帮你闹事,然后最后在赔款中给我多少多少,于是他就开始大闹医院,他是专业干这个的,想到这儿的时候就知道我们现在的医院已经成了什么样子,其实受害的最后归根到底应该是我们,透过一个医生的受害,他在他的微博里头也强调了这样一点,他说:“归根到底受害的是患者。”来,我们认识这位受害的医生。

解说:

北京丰台区,北京市航天总医院,今天赵立众再次来到自己已经工作了17年的地方,不过这次并不是走进熟悉的急诊科,穿上白大褂给患者问诊,而是作为病人,他要来医院复查换药。

北京市航天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赵立众:

这个颈托,大概戴了一周左右。现在往对侧,我觉得活动度还可以,但是需要这边肌肉收缩的时候,这边目前是限制的。我也是在尽量活动,否则的话,这个时期可能会出现肌肉一些黏连什么的,将来造成并发症比较大,现在基本上能自理了,前些日子刷牙洗脸可能还得别人来照顾。从目前这个情况,至少大概还得两周以上的时间才可能慢慢长好。

解说:

从健康到伤痛,从医生到患者,身体和身份转变的背后,是至今想来都让人感到震惊的一起案件。2012年4月13日晚上7时30分,北京航天总医院急诊内科诊室,一名用帽子、口罩遮障住面部的男子突然闯入科室里并拔出匕首,从背后刺向正在为患者诊治的赵立众医生,随后迅速逃离现场。

赵立众:

就是觉得颈部被人猛击了一下,手摸到脖子了,顺手这个刀就出来了,当时血流不止,伤口当时比较深,手术的大夫食指伸进去都没有勾着底。

解说:

抢救他人的赵立众成为了被抢救的对象,就在人们还在为他的安慰担忧的两天后,4月15日他发表了一篇微博,“我并不仇恨持刀偷袭我的人,只是希望通过我的鲜血来警醒社会关注医疗体质的健康以及医务工作者的尊严和生命安全。最终造福天下所有老百姓。”

“致敬!”这是很多人在这条微博转发时的态度,已经处在身体康复之中的赵立众目前最担忧的是,他何时告诉还不到六岁的女儿真相,又该怎么对她讲。

赵立众妻子:

第三天才跟她说,告诉她说,爸爸那个走路不小心,自己摔着了,碰着一树枝扎着脖子了。

赵立众女儿:

这树枝是不是掉下来了?

赵立众:

对。

赵立众女儿:

是不是在这儿,在这儿?

赵立众:

对。正好扎进去了。

赵立众女儿:

就这样,就这样。

解说:

日前,刺伤赵立众的犯罪嫌疑人吕某在河北省涿州市被警方抓获。

白岩松:

幸亏他的孩子还只有六岁,大人撒一下谎还能够把孩子给骗住,如果再大一点话,恐怕就很难骗住了。但是这个骗是要加引号的,其实每当跟自己的孩子在说这件事的时候,我猜想他的心里是很苦涩的。

接下来我们就连线这位医生,赵立众你好。

赵立众:

你好,白岩松。

白岩松:

今天看到了两部委,公安部再加上卫生部出了这样一个通告的时候,我相信你第一时间也看到了,然后发了微博。在这个微博里头,我能感觉你很沉重。我想知道你当时看到它的时候,最初自己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赵立众:

因为我觉得这个通告的代价是比较大的,本身应该不出具这个条例和法规的,但是最后可能只能通过这些血淋淋的时候才能提醒大家,然后最后促成这件事。我想假如能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这些受伤的(医生)所谓的伤害就是值得的。

白岩松:

这么多天已经过去了,从受伤,肯定你的脑海中一次一次的在复原,而且在回忆,在勾勒,但是刺伤的人你认识吗,你给他就诊过吗?

赵立众:

从我的印象当中我没有给他就诊过,而且从我们医院的挂号记录里面,从他的化名和本名没有发现过这个人。而且那天我是临时,是头一天临时跟别人,因为别人有事临时换个班,所以在我的印象中我没有给他做过诊治,但是这个具体还要等到公安机关的审理结果出来才能够最后确认。

白岩松:

但是这就太奇怪了,似乎好像都没有任何的这种关联的关系却自己突然成了受害者,我想这个是跟刀口一样对你的另一种伤害。

赵立众:

是这样子,因为就我来讲,我已经在我们急诊科工作将近14年。作为我们医务人员这个群体来讲,平常在聚会的时候,包括跟家人在聊天的时候会经常谈起这个问题,可能我们的这种感触比一般的人要深得多,甚至比医院系统其他科室的人要更深切体会这些东西,所以对于这个伤害,我们不是没有心理准备的,是有心理准备的,但是也确实没有想到最后会落到自己的头上。我想,他可能宣泄的是一种情绪,这个情绪不是针对某个人的,所以不一定是针对我而来。

白岩松:

这段时间躺在病床上想得更多的会是什么,是否也听到另外的一些声音,比如有很多的人会觉得,医生,那没办法,现在很多的医生都很黑,或者说医术不够高,或者说拿人钱等等等等,甚至会有觉得看到这种行为很高兴的。我不知道躺在病床上这么多天,偶尔听到或者看到这样声音的时候,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赵立众:

是这样子的,首先我在我的微博上,关于我的想法也基本上都阐述了。从媒体这个角度来讲,我很高兴觉得现在媒体比原来要理性,要客观,要成熟了,对于事件的报道非常谨慎。另外一个就是从周围人对我的反应来讲,我觉得大部分的人,绝大部分的人是正义的,是善良的,是有良心的,医患之间的矛盾根源很多,方面、层次也都很多,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我是这么想的。

白岩松:

好,一会儿还有问题要跟您沟通。

赵立众:

没问题。

白岩松: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一下,自打赵立众被刺伤的几天之后,北京公安局也专门召开会议,要在北京的50家医院53个院区里头来设这样一个警务工作室,以帮助这个医院恢复或者说拥有一个正常的秩序。那这样一个举动,来,我们听听专家对此是如何评价的?

(电话采访)

中国卫生法学会理事 郑雪倩:

它体现的不仅仅是维护医疗机构的权益问题,因为它虽然是增加警力,大家看着它表面维护的是医疗机构的秩序,但实际上涵盖的维护的是患者就诊的安全保障的权利,所以警察在这个情况出警,能够快速出警有的时候有利于解决一些矛盾,避免一些矛盾的升级。所以我觉得从这方面来讲还是有利的,但是不是能完全解决问题呢?我觉得也不是,警察在现场,他只是一个疏导,另外一个要告诫,要宣传法律,然后通过一些其它正当的渠道去维护这个自身的这种权益。

白岩松:

我的一个同事在谈到今天选题的时候还特别用了明天要演的电视剧的名字来说,心术,心术,这回出的招等于是术,术就是方法,但是最后解决问题估计还靠心,不过在这个心需要慢慢去解决的时候,方法还是很重要的,但是会起作用吗?接着往下看。

解说:

60亿人次,这是2011年我国医院门诊量所达到的数字,我们每个人平均每年有近五次与医生近距离打交道的机会,而这五次交流如果遇到问题和矛盾,医院和医生应该提供怎样的服务?又该尽到怎样的义务?今天,在这份主要强调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中,我们也找到了关于这些问题的阐述。

片中解说: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采取统一设立投诉窗口、公布投诉电话等形式来接受患者的投诉,并且在显著位置公布医疗纠纷的解决途径、程序以及医疗机构人民调节组织等相关机构的职责、地址,还有他们的联络方法。

解说:

此外,通告中既要求医院要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也同时提出,患者及家属应当遵守医疗机构的有关规章制度。这些看似最基本的要求都出现在这份通告中,应征着医患关系的复杂,而怎么疏解这份紧张?尝试也已经在进行。

广东和谐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 王辉:

目前为什么医患纠纷愈演愈烈?就是因为医患之间的这种不信任造成的裂痕越来越深,都盼望有个第三方,因为患者不相信医方的解释。

解说:

广东省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式成立于去年6月,这是一家独立于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和保险公司之外的群众组织,根据广东省政府去年11月出台的《广东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草案)》规定:广东各地级以上市都要设立医调委,对于医疗纠纷赔付金额1万元(含1万)以上的,公立医疗机构不得自行协商处理,应由双方当事人申请医调委调解,赔付金额10万元(含10万)以上的,应当先共同委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明确责任。

广州市民 谭大爷:

他说他说的,我说我说的,大家都没有一个中介,有第三方介入的话,我相信应该把大家距离拉近。

解说:

民众相信,医院也在减压。

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微博)医务处主任 田进:

像前不久我们医院发生的一例医疗纠纷。纠纷的对方,患者和患者家属他不愿意直接面对医院,他就在社会上找那种专门从事医闹的职业人员到医院来采取暴力的或者其它的形式搞医闹,给医院很大的压力。广东省成立的医调委,我认为对解决这些问题会有很好的帮助。

解说:

今年类似广东医调委这样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构在全国全面铺开,去年3月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两年内将把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推向全国。

白岩松:

北京航天总医院被刺伤的医生赵立众在被刺伤之后,在微博上还发表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并不仇恨持刀偷袭我的人,只是希望通过我的鲜血来警惕社会关注医疗体制的健康以及医务工作者的尊严和生命安全,最终造福天下所有的老百姓。”在这样的文字里头有一种宽容和谅解,为什么呢?赵立众,我特别想问你这个问题,为什么宽容和谅解?

赵立众:

因为是这样,有句话叫做医者父母心,我想我们医生自觉或者不自觉的都在遵从这条原则。就相信做父母的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你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是你孩子还小或者说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在劝导他们的时候,那有些时候不听话,会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走弯路,我想很多医生就是这种心态去对待病人的,一个因为大家这种不信任的关系,另外一个由于患者很多还是医疗知识的欠缺,再有一些机制的不健全。那么当医生看到他没法去说服患者去医治他自己这种伤痛的时候,他的心比谁都疼,所以我觉得这个并不是我个人的一个受害或者他受害的问题。最后这样子的结果是伤害了双方,伤害了大家。


白岩松:

立众,当你在新闻中看到隔了几天之后,刺伤你的犯罪嫌疑人终于被抓到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听说这几天你甚至在思考,准备放弃你应该拥有的一些权利是吗?

赵立众:

我有这种想法。我当时其实最大的欣慰,我就是想他没有机会再去,就指具体这个人,他没有机会再去伤害我的同行了,当时最主要的感触是那个。对于我个人,我倒,因为之前想得太多,所以倒没什么感觉。

白岩松:

准备放弃什么?在思考什么?

赵立众:

我是想假如可能的话,我有可能放弃对他的,我个人对他的起诉以及赔偿。我是有这种想法。

白岩松:

用爱去弥合伤口?

赵立众:

因为我觉得这个不是他一个人的具体问题,跟他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这只是一个个案而已。

白岩松:

谢谢你立众,但还是要好好的养伤。最后一个问题,再隔二十天,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你终究会重新回到你熟悉的岗位上急诊室里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会不会有一点担心,或者说一些改变,会是什么样的?

赵立众:

我想是这样子的,就跟鲁迅先生当初一样,我努力想将来为目前的医务人员去做一些更多的事情,可能比我具体在急诊科去救助一些患者可能更有意义。假如能推动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关系的进展,推动我们国家的卫生事业,我愿意尝试去做更有意义的一些事情。另外,岩松,借助你那天在哈医大出事那天的话,我想最后说一句,就是没有伤害的那一天,警察和保安从医院的各个部位撤走的那一天,就是老百姓真正该哼起小曲、喝起小酒、跳起舞的时候。

白岩松:

谢谢立众,而且一定要保重身体,等待你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中。

非常感谢立众,因为他用爱去做一种回应,我觉得我们不要陷入到恨的这种恶性循环当中,如果能开始一种爱的良性循环的话,所有人都会受益。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20: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卫生部:当前是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有利时机2012-05-02 09:37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取消“以药补医”机制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随着医改的顺利推进和成效的初步显现,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成为“十二五”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推进医药分开,是确保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进一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环节。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取消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药补医”机制是我国公立医疗机构以药品加成政策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项经济补偿机制。自1954年开始,我国对公立医疗机构用药实行顺加15%的差价率作价的政策。改革开放以后,公立医疗机构对药品加成的依赖逐步增强。一方面,多年来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相对不足,2008年财政直接补助收入只占公立医院收入的7%。另一方面,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长期低于成本,且未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调整。药品加成政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多用药、用高价药,加之医疗服务具有高度专业性、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等特点,药品加成政策逐步演化为“以药补医”机制。

    当前,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严重损害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成为人民群众和医务人员最不满意的突出问题之一,成为医疗卫生领域必须革除的机制性弊病。

    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是深化医改的必然要求。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的提供主体,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主要发生在公立医院,如果“以药补医”弊端得不到彻底革除,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就无法得到根本遏制,群众医药费用的负担就难以减轻。同时,基层首诊、双向转诊、防治结合、急慢分治、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的机制也难以形成。

    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公立医院是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承担着向全体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任务。“以药补医”机制催生大处方、高价药等现象,损害了群众利益,不利于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广大群众热切期盼取消“以药补医”机制。

    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共同愿望。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崇高的行业。在“以药补医”机制下,我国公立医院的建设、发展及医务人员的收入很大程度上依靠药品加成解决,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有的。加之行业、医保及社会等相应监管机制不健全,“以药补医”机制逐步滋生出“以药腐医”机制,损害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形象。广大医务人员希望能够从体制机制上加以解决,通过劳动和奉献获得合法的、有尊严的收入,维护公立医院的社会公平和道德伦理,向社会呈现医疗卫生行业的真实本质。

    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是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医药行业涉及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卫生安全。在“以药补医”机制下,出现一些药物的不规范、不合理使用现象,影响了医疗安全质量,导致抗生素滥用,给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带来了威胁。同时,“以药补医”机制扭曲了医药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导致医药企业反常的价格行为,加剧了药品回扣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药购销领域的乱象,影响了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坚定信心,抓住改革的有利时机

    当前是深入推进医改的关键时期,也是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推进公立医院医药分开的有利时机。

    改革政策日渐明确。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发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明确提出: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不得接受药品折扣。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2011年卫生部等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取消“以药补医”的政策要求和实施路径;2012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提出: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

    改革经验日渐丰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来,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试点城市从药品购销、收支管理、支付制度以及加成政策等环节入手,探索了多种取消“以药补医”机制的具体做法,日渐形成丰富经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经有19个省(区、市)600多家县级医院启动了综合改革试点,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自治区)将在2012年实现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全覆盖,其核心是全面取消所有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减少的收入主要通过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

    改革条件日渐成熟。当前,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按照规定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取消了“以药补医”机制,患者用药负担大为减轻。同时,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突破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管理、岗位设置、人事分配、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得到有效推进,促进建立了基层运行新机制。在此基础上,公立医院取消“以药补医”机制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一方面,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广覆盖,医保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更加明确,财政投入持续增加,为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提供了重要财力保障。特别重要的是,我们有各级党委、政府对深化医改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有广大人民群众和医务人员的理解、支持和拥护,有基层医改实践取得的宝贵经验,这些都为全面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完善政策,全面取消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

    取消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涉及到医院、患者、医保机构以及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等多方利益调整,涉及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建设,关系到医改全局,任务十分艰巨复杂。为此,我们必须全面落实国务院“十二五”医改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和总体制度、政策安排,同时总结经验,坚定信心,统筹推进,力争早日取得成效。

    要按照中央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部署和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的要求,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重点,以减少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为基本原则,以建立综合补偿机制为主要内容,取消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医院减少的收入主要通过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并将医保资金作为公立医院主要收入来源,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实施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为抓手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要在2012年实现300个左右的试点县先行推开,2015年实现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阶段性目标,全面推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

    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必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间和政策间的衔接,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以县级医院作为改革突破口。县级医院在县域内医疗卫生单位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大,在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县级医院率先推进改革,可以为整体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和积累经验,同时通过增强能力和水平,分流患者,缓解城市大医院的压力,为城市大医院改革创造条件和动力。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在县级公立医院实现突破后,逐步向城市大医院延伸。

    二是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要遵循医疗技术服务的内在规律,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合理提高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价格,使之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医务人员劳动价值,使公立医院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

    三是大力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支付制度是控制医疗费用的重要手段。我国现行的按项目付费机制是导致费用上涨、控制费用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实行总额预付以及按项目、按病种、按人头等付费方式改革后,药品变为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成本,从而改变医院用药的激励机制,引导和促使医院及医务人员主动控制成本。从我国财力和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等因素出发,将加快支付方式改革与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同步推进,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优选途径。随着我国基本医保制度的全覆盖,支付制度改革的条件也已日趋成熟。要注意发挥卫生部门统筹管理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的管理和专业优势,将控制医疗费用和保证服务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是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和完善政府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医院长期债务,减轻医院运行压力。中央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取消“以药补医”机制的顺利推进,地方财政也应相应加大投入力度。

    五是注重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调动好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既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也是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必须考虑的重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培养周期长、劳动强度大、职业风险高,但长期以来劳务收入明显偏低。取消“以药补医”机制,一方面,要让医院和医务人员摆脱对药品收入的依赖,消除药品流通过程中的回扣等不正之风和商业贿赂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符合医务劳动特点和规律的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与激励分配机制,解决好医务人员的福利待遇、职业发展、执业环境等利益关切问题。

    六是强化行业监管。强化政府对医疗资源的调控机制,加强区域卫生规划的刚性约束,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控制中心城区医疗资源过度增长,控制大型医疗机构单体规模的无序扩张。强化对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公立医院服务质量、财务运行、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等方面的监督。完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七是统筹推进各项综合改革。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是一项综合、复杂、艰巨的工作,必须统筹推进。要把增强对农民健康的风险保护作为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的突出重点,建立稳定的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要提高统筹层次,积极推进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新农合,推动新农合制度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抓住落实投入政策、规范采购供应、严格零差率销售等关键环节,推动基本药物制度的健康有效运行,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强筋健骨转向全面发展,继续巩固基层综合改革成果。加强上下联动,推进便民惠民服务常态化、机制化,实现公立医院改革由局部试点转向全面推进。加强政策协同,改善服务结构和效率,促进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由重硬件转向重服务,不断筑牢城乡居民看病就医的保障网。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20: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思医学的追求2012-05-03 08:59 来源 中国医师网

    医学是什么?医院是干什么的?医生应该以什么为职责?这是干了十年临床医生的自己近来常常反思的问题。

    读书以来,我更多把医学理解为生物科学中的一种专门用以诊治病痛、驱除病魔的技术。而当阅历增长后,渐渐感悟、明了医学的真实含义。我在为高精技术惊叹并潜心钻研的同时,也时时对片面追求高精技术进行反省。一方面以各种高精技术为追求,另一方面也清晰看到它在各种具体应用中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能适用,也并不是就能够解决病人所有的问题。

    那么医生应以什么为职责?是简单地学习诊疗技法,并在各种病患身上复制应用吗?如我们上解剖课时所面对的那一具具冰冷的尸体?面对病患,我们也只以疾病本身为目标,冷静而准确地手到病除?治病救人被简单地理解为将机器上的缺陷修理完结,其它如病人的知情权、选择权、病人的心理因素、家庭问题等,都完全不在常规诊疗考虑当中?

    古代将医学通解为“卫生”。李颐在《庄子。庚桑楚》的注解中,将“愿闻卫生之经”解为“防卫其生,令合道也”。对生命的呵护守卫是医学的最高宗旨与目的。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调和、以人为生命统一体进行调节颇与此理念相通。将各种疾病表现视为身体内不调和的征象之一,治疗不是以单一症状为目的,而是以身体调和为最终目的,是以有“通则不痛”等俗语,也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治疗理念的出现。

    这里不是想为中医正名,因为现代中医对上述的治疗理念也是渐行渐远,而其它的如中医现代化的步伐又让人在将它与西医平行对比时看到太多的粗陋与不足。

    现在主管的病人里恰巧有这么三位肿癌病人。由此对医学的真正含义进行思考,虽然都是负面的例子。

    一位是七十三岁的扁桃体癌放疗后复发的病人,几个月前来诊时即言明不想手术或进一步的化放疗。虽然以当时情况,我清楚即使积极治疗的预后也极可能不佳,但刚来时我还是明确地表明积极治疗的功效,以及继续推延治疗的唯一可能结局。他的家属跟我讲了其家庭的许多实际情况,病人也已知晓病情,并接受如此事实。既如此,签字后,我们便以各种保守药物治疗为手段,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为诊治目的。几个月过去了,口腔内的癌肿越来越大,病人开始出现呼吸及吞咽困难,全身恶液质症状渐趋严重。面对这样的病人,我常想,如果当时选择手术,他是否真有机会治愈?还是会因手术等积极治疗而在痛苦中更快地结束自己最后的人生旅程?而那时,他的家属是否会在承受巨大经济压力的同时,同时面对病人巨大的术后痛苦,由此后悔不已?而这些里,什么是病人需要?什么是医生需要?什么是医学需要?

    另一位喉癌病人我倒觉得惋惜。首先是因为他的年轻,只有五十出头,这是一个仍具责任且亦将要看到收获的年龄。其次是因为他的癌肿虽属晚期,但仍有一定的手术机会。再是由于他的症状主要体现为喉阻塞,平时喉气管还剩余一道缝隙让他通气,症状不明显,可一旦出现合并感染或其它因素,那条救命的缝隙会很快阻塞,一下子出现呼吸困难,生命会马上因此终止。这种生与死的猝然转换使人揪心,我们已就此种情形抢救过几次。由于他坚决不接受手术治疗,甚至气管切开这一救命的权宜之计也不接受,我们在治疗上显得束手无策。随着时间推移,他的机会渐渐失去,溘然而止的机率却在大大增加。由于病人清楚自己病情,我跟他有过几次坦诚的交谈。我跟他讲生命的可贵,老天不会给任何人以第二次机会,选择错误了就没有后悔药可以弥补。他口口声声曰看破世道,不想积极治疗的主要原因来自经济,但我想应该不止这个因素。唉,目前我们能够做的,只是更多去帮助、去安慰。

    第三位病人一周前刚接受了喉癌的半喉切除手术,但术中发现肿癌侵犯范围较大,因此建议病人术后接着进行放疗。前几天跟他妻子谈这个问题时,他的妻子有些犹豫,主要是怕病人的身体接受不了,对于这种想法,我当然是积极地进行劝说。上午他的父亲来找我,明确表明不想去放疗,一是因为病人身体较虚弱,怕经受不住进一步打击,更是因为他们想以此与病魔做个赌博,以生命为赌注,复发了也是命该如此,到时他们再想办法。当听到这些解释时,我仍想继续劝说他们的想法改变了。医学是什么?医生又是什么?我们因为掌握着专业的技术,理应将病人及家属所不清楚的医学讯息充分告知,知情权与选择权是病人的应有权利,因为只有病人才知他的生命存在的真实需要。而他父亲说的以生命为赌注,实情也不及如此严重。个体生命有多种可能,病患存在有多种方式,由此的治疗方案当然也有多种选择,而未知的结果,除了依赖所谓科学与既往数据经验,谁又敢拍胸口说绝对的话呢?现在可以为了复发机率而去选择放疗,当然也可以选择在万一复发真的发生时,再去选择放疗或者大不了做个全喉切除的治疗。虽然理论上的疗效不同,但再结合病情、并发症与病人经济等其它实际情况,孰优孰劣又如何说得清?既可能是适当治疗,也可能是过度治疗;既可以现在积极治疗,也可以将来再做补救治疗。这就是提供给病人的个性化、人性化的选择空间。

    医学治疗是呵护生命健康的一种手段,我们的医学教育更多是生物学层面的教育,但从生命意义的多样与多层次性角度出发,医学治疗仅是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之一,单纯生物学上的治愈不应成为医学的全部。记得有人说过:“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帮助与安慰同样是呵护生命的手段,虽然它们没有如生物学般得以科学的光环,受到尊重与追捧,但它们同样可能给病人带来病痛的减轻,带来生命的圆满,而这,理应也属于医学追求的范畴。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20: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生救治“带刀客”之后2012-05-03 09:30 来源 健康报



    面对醉酒者舞刀威胁,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究竟应该怎么办?是向“110”报警,让公安人员前来处置,还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尽快将醉酒者送到医院施救?近日在安徽省马鞍山市“120”急救车上发生的一幕,在该中心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人都在思索,对于需要救治的“带刀客”,在自保、惩恶和救人三者间,医务人员究竟该作何选择?

    4月12日21时许,安徽省马鞍山市紧急救援中心直属十七冶分站接到呼救电话:“新亚酒店门口,有一人醉酒,需要送医院治疗。”接到呼救电话后,该中心当班急救小组医生张胜开、护士杨晶、驾驶员谭震立即驱车赶往呼救地点。5分钟后,救护车到达现场。呼救人向急救医生陈述说患者晚上“饮了白酒7两多”。急救人员现场观察到,醉酒者呼吸中酒味甚浓,问话能答,但意识不太清楚,需要将其送到市中心医院治疗。由于醉酒者无法行走,医生和驾驶员便合力用担架将醉酒者抬上救护车,向中心医院驶去。

    途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醉酒者突然拔出随身携带的匕首,不停地辱骂他的女性朋友及医务人员,并不时挥舞匕首,威胁医务人员不准报警、不准停车、不准打手机,否则捅死医务人员。顿时,救护车内的气氛异常紧张。看着情绪失控的醉酒者,医生张胜开一边冷静地安慰情绪激动的醉酒者,一边随时做好防卫准备。然而,醉酒者仍不停挥舞着锋利的匕首,挥舞中又不慎划伤了自己的左手,伤口出血不止。张胜开告诉他:“我们是医生、护士,来为你包扎止血……”醉酒者瞪着医生、护士,嘴里仍不停地辱骂着,要求包扎止血后不能疼,否则就“捅死医生”。为了不激怒醉酒者,张胜开耐心地哄着他,小心翼翼地进行止血包扎。救护车终于开到了市中心医院门前,然而患者却不肯下车,叫嚷着要院长来接他。救护人员继续耐心地劝说并与其周旋,最终成功将其送入中心医院急救科进行救治。

    面对锋利的匕首,马鞍山市急救中心的救护人员没有退缩与回避,而是勇敢机智地化解危险,并对需要救治者成功施救。

    这件事被传开后,引起了该中心医务人员的多种反响。有关人士将其归纳为4种说法:

    一是惩恶说。很多人认为,目前社会恶势力伤害甚至残杀医务人员的事件屡屡发生,当医务人员遭遇这样的“带刀客”,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应该毫不犹豫地向公安部门报警。

    二是救助说。不少人认为,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只要上了救护车,就是医务人员的服务对象,按照红十字的精神,哪怕是战场上的敌人负了伤,都要予以全力救助,何况对方只是醉酒后处于神志不清状态。

    三是自保说。还有人认为,随车的医务人员首先应该想办法自保,在当时的情况下,医务人员是弱势一方,报警、反抗或强力制服“带刀客”,都是不理智的行动,而车上的医务人员采用和“带刀客”巧妙周旋的办法,是当时最好的办法。

    四是依法说。还有一些人认为,“桥归桥、路归路”,该事件应该严格按照法律,从两个方面来处理。一方面,这个“带刀客”虽然处于醉酒状态,但是在公共场所持刀威胁他人已经触犯了社会治安管理的相关法规,且我国的法律规定,醉酒者肇事不减轻对其处罚,因此这样的人应该受到法律的惩处;但另一方面,当时这个人已处于需要救治的状态,医务人员应该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全力予以救治。比较合理的办法是在迅速将其送到医院接受救治的同时向公安部门报警,对其施以一定的处罚,以儆效尤。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20: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患互信救了心梗老人一命2012-05-03 09:28 来源 健康报



    近日,在山东青岛阜外医院病房,一个月内2次因心梗入院的91岁的吕奶奶坐在病床上,一边享用着儿子精心准备的午餐。一边笑着说“感觉很好”。

    “这真是一个奇迹”,青岛阜外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姜先雁也这样说。据介绍,3月23日,吕奶奶在一个月之内2次因心梗入院,老人当时有胸疼、胸闷、憋气、出大汗症状。紧急抢救后,青岛阜外医院检查发现,老人3个主要的冠状动脉血管都堵塞了,其中,右侧冠状动脉100%堵塞,左侧的前降支和回旋支从中部100%堵塞。老人上一次是前壁心肌梗死,这一次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右侧冠状动脉堵塞。医务人员与吕奶奶的十几个家属进行了反复详细的沟通。家属得知,急性心梗可以采取再灌注治疗和保守治疗,但家属坚决要求进行介入治疗,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为了保证手术安全,在介入手术之前,以北京阜外医院驻青岛的心内科专家窦克非主任为首的手术团队,先给老人安装了临时起搏器,并做好主动脉球囊反搏备用。老人的血管条件不好,右侧、左侧股动脉等都摸不到,4个常规穿刺点都无法穿刺。根据仪器设置,医生一般是站在病人右侧进行手术,但老人的穿刺点是在非常规的左侧肱动脉,手术医生不得不趴着,探过身子进行操作,在X线机下“吃”了很多射线。老人耳背,专门有1位医生穿好铅衣,站在老人头侧,固定老人的胳膊,比划着让老人配合。10分钟后,医生成功地在老人病变最严重的右侧冠状动脉近端放入1枚支架。

    青岛阜外医院业务副院长、副主任医师刘献成说,崔先生的母亲是该院迄今救治年龄最大的介入手术病人,奇迹的发生,首先归功于病人家属对医生的信任,使得医生能够全力以赴救老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